《伦敦生活》英文名Fleabag,意思为邋遢的人,原文更加贴近女主设定。第一季6.7万人平均打分8.7分,第二季更是拿下了9.5的高分。作为一部迷你剧,从第一季到第二季,《伦敦生活》完美诠释了一个生活在英国的“Fleabag”的蜕变,从两季的海报即可看出。第一季海报中女主哭花了妆,第二季女主则是以宗教为背景漫画图,也暗合了神父这一角色在本季中的重要地位。
两季海报对比第一季中女主的生活遍布阴霾:与好友的Boo男友暧昧、上床导致好友意外死亡;滥交、糜烂、行尸走肉般的生活;与亲生父亲、姐姐克莱尔的关系僵硬,生活陷入一片混乱。。。第二季的故事是发生在第一季结束后的371天,还是一如既往的以“打破第四面墙”、与观众直接沟通的形式演绎,直接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更加感同身受。
这部6集*30min的短剧凸显了编剧超凡的功力,第一集一场6人晚餐的戏将编剧的才华展示的淋漓尽致。虚伪、勾心斗角、暗藏“杀机”,同时这场戏决定了全局的基调:女士与神父在饭店门口卸下伪装的初次交锋、马丁私下的酗酒与克莱尔隐瞒怀孕的事实、继母一如既往的毒舌与父亲一贯的怯弱——女主与神父的感情纠葛、马丁和克莱尔的分开。
初次交锋在第一季中化身“女性瘾者”的女主一直沉浸在好友Boo身亡的阴影下,在不停更换男友、寻求刺激中沉沦,而第二季中女主则一改之前作风,以克制、冷静的面孔出现在观众面前。第二季着重刻画女主转变,以心理咨询、向神父忏悔、与布兰达酒吧交谈、车站离别四个场景为主,母亲葬礼、父亲结婚时躲避在阁楼的对话为辅,深度剖析了女士“丧”性格的形成以及改变的心路历程。对于好友Boo的怀念、愧疚,以及母亲去世带来的打击,造就了这个名为“Fleabag”的女主。而神父的出现犹如黑夜里的一道光,给沉沦的生活带来了希望。神父这个本身矛盾的设定,对于爱情的近乎痴狂的追求、对于上帝的虔诚,而最后神父选择上帝而不是爱情也符合角色的设定:剧中上帝画像两次恰到好处的坠地、最后婚礼上对于爱情的阐述,为最后离别时神父说出“会过去的”埋下了伏笔。而女主最后潇洒的回首也在向观众宣告她完成了蜕变,以及故事的结束。
剧末《伦敦生活》不仅是刻画了一个名为Fleabag的女性形象,更是包含了步入新时代年轻人的困境。面对生活迷茫、失落,对于亲情、爱情、友情的不知所措,只能用沉沦、躲避去面对现实,将自己隐藏在酒精、虚幻的互联网、自我编织的回忆里。我自己同样是一个Fleabag,走不出失败的阴影、走不出回忆的梦境,我还在幻想着一切不切实际的东西。这也是我在《伦敦生活》看到的自己。不过沉沦了这么久,我想我也快遇到属于我生命中的“神父”了。
希望你们都看不懂《伦敦生活》这出黑色喜剧,最后附上本季最爱的三段台词。
酒吧对话 女主对神父 “忏悔” 神父在婚礼上的独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