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为什么战胜西班牙
在大航海时代和全球扩张的历史中,有一个问题始终为人们所津津乐道,那就是为什么英国人取代西班牙人成为日后世界的霸主。
当然有很多解释了,比如说西班牙王室注重享乐而不注重投资建设;再比如西班牙由于获得了美洲大量的白银而导致国内通货膨胀。
除此之外,在我看来,有一个解释是很有趣的,也很直观。这种观点认为,西班牙统治者的过分扩张对他们的帝国来说是致命的。因为他们不仅想在海上,而且在欧洲大陆上扮演主要角色。这与英国后来实施的所谓置身于大陆事务之外,只有当大陆均衡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才进行干涉的国策形成鲜明的对比。
而正是这种战略,使得英国人能够全力以赴保护和发展自己的海外殖民地,而西班牙人则没有足够的精力,最终导致一个庞大帝国的衰亡。
我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啊。
五百年前的商业竞争
在十五世纪的时候,往返于印度经商的人大概包括这样两类:一类是开辟新航路的葡萄牙人。他们从里斯本向南,绕过非洲的好望角,由印度洋抵达印度;另一类,是已经与当地经商上百年的中亚阿拉伯人和意大利的威尼斯商人。在当地的贸易中,这两类人一直在激烈的竞争着。
葡萄牙人刚开始的策略是,不在意控制领土的多少,只在意在远洋航线上一些重要的岛屿和据点。这种策略给他们带来很大的优势。但与此同时,葡萄牙人的贪官污吏为获得巨额的报酬和收益,通常在收受贿赂之后,允许阿拉伯人的商船驶入这些航道。
因此,在十六世纪中,葡萄牙人并没有占据完全的优势。直到下一个世纪印度洋上出现了更能干,更强大的荷兰人与英国人时,意大利的威尼斯商人和阿拉伯人才逐渐被踢出了印度贸易圈,外洋航线的优势才真正确立起来。
通识教育的样子
在一本介绍美国通识教育的书中藏着这样两段话:
第一段是,专业教育的理想不应该只是才能优秀的科技主义者,理想的目标是在专门知识才能的权威之外加上谦虚、仁慈和幽默。第二段是从事教育是非专业化和非职业化的学习,然而却是所有受过教育的男女应有的共同心愿。
我想,这两句话可以深刻地揭示通识教育的本质。比如说,律师和医生了解和懂得痛苦。欢笑、死亡、宗教、正义以及科学的有限性等等这些宏大的智慧,远远比知道法庭最新的规则和最新的药品要重要的多。
这就是通识教育的意义,所以在我看来,还可以再加上一条,那就是自由。
比如说吧,有很多学校在推行通识教育改革的时候,强制每一门课都必须加多少门讨论课,这样的强制就破坏了通识教育本来最好的意义啊。
科学的目的
有时候科学的目的并没有那么单纯。
比如说,在上中学的时候,历史课本里有一样东西叫司南,就是一柄大勺子放在一个大盘子上,据说这是早期中国人用的指南针。
其实这个所谓的伟大发明是假的,至少是未经证实的。现在我们在课文里看到的那个大勺子司南模型,是民国时候的王振铎先生跟据含义模糊、有争议的古文,自己想出来的。
在刚建国的时候,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访问苏联,就想带一个司南去当礼物。当时的科学家用天然的磁石怎么都造不出一个司南。结果只好用电磁线圈给那个大勺子充磁,才能让它指着南方。
为什么这么做呢?我想,这就是为了要把指南针发明时间提前到秦汉时期。这时候科学的目的就不光是科学了,还可以提高民族自豪感啊。
教育的观点
最近看到关于教育的一个有趣的观点:一个观点说的是,学校教育其实就是国家三十多年前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一部分,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太多相似的地方。比如说,学校教育的知识与企业真正的需求和市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脱节。
这让我想起教育的两个功能,第一个功能是给人以知识、才能;第二个功能是排名,也就是把人从人群中区分出来。在过去,可能第二个作用更重要一些,因为没有那么多的工具和手段把人区分出来。
但是,在现代化的今天,我们有各种各样的工具可以把人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准确定位,并给出比较标准的评价。比如说微信朋友圈,比如说微博是我们了解一个人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与其重视对比,反倒不重视提升自己真正的实力啊!
巴黎的秘密
我们都知道,巴黎是世界上著名的时尚之都、美食之都、旅游之都,各种之都。
为什么巴黎会保留这么多的名胜古迹呢?它毕竟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啊。
在二战前期,我想主要应该感谢两个人:一个人是希特勒。在我们的印象里,他是一个纳粹分子,是一个有煽动能力的人。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在他青年的时候,他只是一个乡下的普通青年,热爱着绘画与艺术。
当德军包围巴黎的时候,希特勒没有下令摧毁巴黎,反而是围而不攻。同时,巴黎城内的贝当元帅选择了投降,而没有选择与德军决一死战。作为一站英雄的贝当元帅的这个选择其实是需要很大的道德担当和勇气的。
正是在这两个人的努力下,前期的巴黎的得以完好无损地保留了下来。
有时候,决定一个城市命运的人往往只是关键的几个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