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尾,要出具各种规定的,临时要求的报表。这周每天差不多7点左右到家。然后听着爸爸或奶奶像我汇报四桐的精彩事件,不得不感叹千万别小看孩子,得多用些新鲜玩法与孩子建立联结。
精彩事件一
上周六去超市,四桐在玩具柜看到巴拉巴拉小魔仙魔法棒,要求我给她卖一套。当时已已经买了蛋糕为理由拒绝了她。原因是我们规定了每次出门只能消费一次,食物或物品。小朋友不情不愿的跟着我买计划内物品。周一爸爸在家,四桐对爸爸说我们去买蛋糕吧,出门后直奔超市玩具柜。声泪俱下,跪地耍赖的要求爸爸买魔法棒。被要挟着的爸爸只能好言哄着说在网上买,最后抱回家。
精彩事件二
奶奶去接四桐放学,顺手给了他一瓶纯牛奶,准备像往常一样,一起走回家。谁知道四桐对她说:“我手里拿着牛奶,太重了。我走不动要抱!”无奈下,这一路奶奶只好抱回家。
精彩事件三
晚上四桐吃了一点就直说饱了饱了,奶奶心疼的说要多吃一碗,端着碗正准备喂,四桐手一推,半碗饭撒在了奶奶身上和沙发上。
这些精彩事件总是换着不同外衣,持续上演。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太单一,只会说为你好……你肯定怎么样……要听我的话,要乖正式……单项的,命令式的表述。
而真正能让孩子接受的是双向的沟通方式,幽默、夸张的肢体动作。游戏就是孩子的主要沟通方式。
四桐喜欢魔法棒的事实已经很久了,玩玩具的时候也会自言自语到,我是白雪公主,我有魔法棒。我还带着皇冠。我们一起去超市的时候,也常常停留在魔法棒区域,听着她激动的说这个是什么魔法棒,那个是什么。我会将自己与她调整到同一频道,去问她这是什么?怎么用的?什么颜色?你喜欢哪个?我觉得你喜欢的不好?
将他简单的话语翻译成多种意思,将她坚定想要购买玩具心情变成我们沟通探讨关于魔法棒的一切。
放低自己身份,调整到与孩子同频,先认真听他们讲话,在与之交流。情感的联结就在这一来一往之中。
事件二,完全可以以游戏方式化解。
四桐说:我走不动了,我要抱
翻译深层意思:走路太无聊了,我不愿意。抱着多舒服呀!
可以将走路设置成比赛。比如:看谁走的快?先到达的人可以喝纯牛奶。 再比如:几种方式交替走路,谁快?为了防止小家伙破译游戏。每次都得想出新点子,让她愿意一直玩下去。
孩子对于爱和依附感仍有些无尽的需求。我们需要像孩子表达爱和尊重,而不是事事迁就。
孩子发脾气时是想表达什么?发完脾气之后大人应该做什么呢?
李泊曼孩子情绪专家,他在一本幼儿书中写到:当孩子发现他的意愿被更大力量阻碍而无法实现时,他别无选择,只能发脾气。他还能做什么?他的语言能力还不能明确地表述自己和说服对方;他在家庭中所掌控的资源极其有限,无法以威胁手段(‘不听话就不给零花钱’)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发脾气,在地上一边打滚一边撕心裂肺地哭叫,是幼儿最有说服力的表达方式,虽然很少有人能理解和欣赏他这种对内心感受的诉说。”
就像四桐已经表达不吃饭,然而这个需求并没有被接纳。只能用手推这个动作去结束这件事情一样。因为语言无用只能选择发脾气似的一推。
之后,四桐看着奶奶然后低下头。可是奶奶一句话都没有说,只是默默收拾被她打翻在身上和沙发上的饭。回来后,我拉过四桐与她确认这件事情。并告诉她,下一次放你吃饱了,奶奶还想让你吃时。大声说我吃不下了,然后跑开。而不是动手推开。说完,我们一起演练跑开这个动作。带她玩的咯咯笑时,对她说,现在去跟奶奶说对不起。做错了事情,就要承认。
《游戏力》最后一章——为我们自己充电。 我们与孩子一同成长,前提要关注自己的杯子是否被续满水。也就是自己内心充满爱和尊重,才能坚定温和的执行游戏力规则。 才能带给孩子丰盈的生命力。
《游戏力》是要我们用游戏的方式去观察,了解孩子情况。通过活动方式建立联结。通过身体接触传达信任。通过书中案例举一反三的找到适合自己孩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