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很喜欢的台湾作家,她的名字叫做龙应台。撇弃她是否台独的态度不谈,我很喜欢她的一部散文集名字叫做《目送》。而今天我想说的就是这部书中的第一篇文章,题目也叫《目送》。
《目送》这篇小的文章讲了两个故事,第一个是她和儿子的故事,第二个是她和父亲的故事。
在她和儿子的故事中,我不知道华安是不是她现实生活中的儿子安德烈,如果是的,那就不足为奇了。不知道大家知不知到龙应台的另外一部作品,名字叫做《亲爱的安德烈》,这也不算一部作品,而是她和儿子写信的对话。在写信之前,她在她的书里说过她和她的儿子也是很少交谈的,所以她选择用这种书信的方式来和儿子交流,像母子,但更像是朋友。
《目送》中写到十六岁儿子到美国做交换生,母亲送他到机场,照例拥抱送别,十六岁的儿子已经明显有了独立的想法,她在书里写到,儿子是勉强忍受着母亲的深情。那个时候因为观念的差异,他们母子已经不再像小时候那样亲近。二十一岁,儿子到她所任教的大学上学,可他们基本不坐同一辆车,即使坐同一辆车,儿子也都带着耳机听音乐,那个时候儿子和母亲好像不再同一个世界里。就像是她写的那样,儿子的世界那是一扇紧闭着的门。
她作为母亲,也好想进入到儿子的世界里呀,可是她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和儿子交流,也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交流儿子才能接受。但她是爱儿子的,站在高楼上望着儿子高高瘦瘦的身影,望着儿子走后旁边所立的邮筒,她的心情应该和那条街一样都是空荡荡的吧。
天下所有的父母大抵都是一样的吧,她对儿子的深情和父亲对她的深情是一样的。在她和她父亲的故事中,她写到父亲送她去她教书的大学,只是把车停在了侧门口,因为她的父亲说,觉得对不起她,觉得那样的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她听完父亲的话陷入沉思,因为她懂得父亲对她的爱。
父亲慢慢病重,而她也经常去看父亲,可是已身为人母的她,不能把全部的精力都投给父亲。这并不是不爱,人总会在暮色沉沉中进行分别。
“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段话她在《目送》出现了两次,都出现在故事的结尾。这也是她对待母子,父女关系的回答。人总是要学会分别。
大一时候,父亲送我上大学。那天,父亲穿的特别隆重,好像要出席什么重大会议一样。母亲开玩笑的对父亲说,就是送我去趟大学,穿的像是去相亲一样。爸爸很严肃的回答说,女人都大学了,穿的好一点女儿脸上也有面子。那一刻,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父母永远都会替她们的孩子着想。
以前中学期间叛逆不懂事,总是因为一点小事就和父母闹别扭;以前觉得父母思想跟不上潮流,总说他们土;以前觉得父母太约束,动不动就说什么寻找自由。现在遇见事情,却一心想着进一进妈妈的怀抱。
我们和父母的距离,就像是我们走着父母走过的路,而我们早已在父母返程寻找我们的途中,错过,然后再渐行渐远。
所谓人生,就是不断在纵横交错的感情中前行,可在所有的感情中,唯一永恒不变的便是父母对我们的感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