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和写作的过程是什么呢?是一个自己审视和自我思考过程,好的书籍大多往往太烧脑,跳出来以往逻辑思维也不一定能看懂。但在类书 确实有用
在几天每每读到一半瞌睡就超来也比较犯困,导致一定拖延症,说好写的日记写到一半睡着了,睡着了呢,还把之前好不容易写的内容都给删除了,心里不免有些小后悔。
在久以来总觉颓废很多 不知道要做什么?不知道要去哪里,工地上有事就去看一下,没事就回来办公室打游戏,一玩就是几个小时过去,眼睛花好的 看什么都看不清楚,没事做的时光总觉得甚是无聊,精神状态也不好。
没有了自我肯定,那来什么自信,但是自我肯定是需要某些事来衬托的,倘若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学,整天喝酒打麻将 那来内心力量呢?
人还是要有一些事能让自己觉得是个人,是个有用有价值的人,那怕一件 不然看不到希望明天一个人是会很颓废的。
前些天在抖音上看到一个关于深圳 三合青年视频,我想那些人大多都被这样感觉冲刺着,没有努力方向,没有前行目标,做着一日一结临时工活一天算一天。人生最恐怖状态不就是这样吗?
想起18年为了去上海看罗胖跨年演讲,那两个月在上海日子也是如此,底层人物暗流涌动,黑心中介公司,不上班没饭吃,上了班不一定能拿到钱,每天冲刺着不安全感。在那样生活环境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化了。
时常听人说,某某人格局什么什么的,所谓的格局受环境影响太大,委屈就一定能撑大格局吗?不见得 有可能会越来越小,吃亏是福嘛?也不一定,若不能从中跳出来 省视自己,吃亏就是颓废一生。
这些年看弗洛伊德和阿德勒因果论和目的论,人都是受经历影响的,很多事情很难从以往发生事件中逃出来,从而影响一生。而有的则可以,只是看二者之间占比重多大, 有的能分开昨天的事是昨天的事,是已过去的 并不决定明天是什么样,有的就不行。
思维差距一但拉开,两个相似的人从此便不同,幸运机制便由定格在两个人身上。
前段时间听到一个华为故事: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先生有个“缺点”——“爱吹牛”。他怎么爱吹牛呢?一度他们公司工资只有800块,每个月还要有600块强制入股,只发200块钱。被强制入股的人后来觉得特别幸运,而把那600块要回去的人觉得特别倒霉。
当年,任总经常对这些月薪800实际上只能拿到200块工资的人说:你们以后买房子一定要买大的!不仅要房子大,阳台也要大!深圳这个地方特别潮湿,以后你们都会有很多钱,要阳台买小了,晒钱不方便!
任总的话一下子就把人群分成了两种人:当笑话听的人和当真话听的人。
后来,华为经历了很多的艰难困苦,经历过一个又一个的生死关头,把任总的话当笑话听的人逐渐离开了这位“爱吹牛”的老板,离开了华为,去寻找那些靠谱的老板,而把任正非的话当真话听的人,实际上选择了一种认知框架,他们相信任总说的是真了一旦他相信,也就意味着他选择了一种认知框架。
你相信什么,那么你就会去寻找在件事所有有关你内心相信那个论证,从而出中看到更大希望。
选择不相信呢?同理。
![](https://img.haomeiwen.com/i10085309/ebce2521236cdc1f.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