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9-01-22

2019-01-22

作者: 汇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来源:发表于2019-01-22 13:54 被阅读0次

微信八年:善良比聪明更重要、

2011年:“微信是啥?”

 

2018年:“真香!”

微信八年,网上流传起这么一个段子。因为八年前的微信,也曾差评如潮。

去年夏天,当微信上线“可以把浏览的文章缩小为浮窗”功能后,一波极具历史感的截图被人翻出刷屏——微信刚刚上线时用户的评价。

一边倒的差评,清奇朴实,句句扎心,叫人哭笑不得:

“在中国,每天都有五亿人在说我们做的不好,每天还有一亿人想教我怎么样做产品。”

一个月前,12月22日,微信完成了四年来最大的一次改版。张小龙在随后的微信公开课上以这样的笑谈开场。

1月9日的“微信之夜”,张小龙很罕见地讲了整整4小时。因为张小龙拖堂太久,现场来的媒体工作者,很多人随身带的电脑续航不够,最后都罢工了。

2011年1月21日,微信 1.0 for iPhone(测试版)全新发布。微信八年,日活10亿,这是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它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移动互联网生活方式。

今天,微信官方晒出iOS版的8年变迁,同时晒出略显简陋的微信第一行代码。正是这一串神奇的字符,“盘”启了中国互联网一个奇迹般的产品。

朋友圈:中国最高效的社交工具

最近流行所谓“十年前后对比照”,别说十年,即便八年前,当中国人提起“朋友圈”这个词,恐怕怎么也不可能以“条”作为单位。

“凌晨四点,我发了一条朋友圈。”

2012年3月,微信用户数突破1亿大关。差不多一个半月后,微信迎来里程碑式的一次迭代升级——

2012年4月19日,微信4.0版本上线朋友圈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朋友圈发表文字和图片,同时可通过其他软件将文章或者音乐分享到朋友圈。好友之间,可以对照片进行“评论”或“赞”,其他用户只能看相同好友的评论或赞。

微信朋友圈的推出,进一步提升微信粘性。此后,朋友圈成为微信社交功能的专有名词。太多人,每天早上抓起手机,或者每晚入睡前最后一件事,变成习惯性刷个朋友圈。

有了朋友圈,刷屏成为一种更接地气的互联网表达。相比微博的开放式社交,微信朋友圈封闭式的社交关系,让更多“朋友”的互动变得更直接高效。朋友圈推出后不久,发帖量便超越了微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民秀场。

朋友圈决定了用户的社交圈层。在“微信之夜”分享中,张小龙透露了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朋友圈从刚发布在现在,用户好友越来越多,但用户花在朋友圈里的时间没变过,平均每个用户每天花半小时看朋友圈。

虽然张小龙强调,朋友圈不适合阅读。但不可否认的是,过去,几乎所有真正意义上的公号爆款文章,阅读来源有80-90%以上来自朋友圈分享,击穿圈层成为内容创作者人人希望的目标。

有人说,是朋友圈让我们走得更近,一个点赞,一句留言都是关怀。

也有人说,发朋友圈是因为内心寂寥,想通过分享自己来赢得别人关注。

但无论如何,拥有7.5亿用户的朋友圈,俨然成为中国最大最高效的社交工具。同时,随着朋友圈的膨胀,无形中它也给很多人带来社交压力。

张小龙说,朋友圈是一个立人设的地方。同时,他也看到朋友圈这样一种高压力社交工具并不代表未来趋势。未来大家需要一种更轻松方式,既能够勇敢表达自己,又能获得社交好处。

于是,有了“朋友圈仅三天可见”,有了“好看”功能把阅读分流至“看一看”,有了“时刻视频”记录你我眼前的世界。

鲁迅曾在杂文中写下:“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微信八年,依然有那么多有趣的灵魂,深爱着“刷”一下朋友圈。

而你对朋友圈真的厌倦了吗?

公众号:不是为自媒体准备的

阅读从未变得如此便捷,信息获取也从未变得如此简单。

2012年8月17日,在朋友圈诞生四个月后,微信公众平台上线。这次,微信不仅淘汰了短信,一个不小心,剑走偏锋,几乎干掉所有媒体。

一个月前的微信之夜,张小龙坦言:“公众号平台确实是被自媒体应用最好的平台,但确实不是为自媒体准备的。公众号的流量红利并不是我们考虑的范围。

大有无心插柳的味道。

2015年底,微信前产品经理杨茂巍曾在一次分享中表示,微信公众号经历过几大战役,其中最重要的一场是“营销号带来的抢注潮”,公众号开放注册后,有公司一口气注册几百个名字,这些人原始注册的动机和微博一样,80%是原来微博上的营销号。

经历抢注潮后,内部开了一个会,杨茂巍记得听到张小龙这样描述——“我并不是想让玩微博的那群人来朋友圈”,此后,逐渐诞生和完善了这样一个初心: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

从此,公众号成为文科生大展手脚的舞台,的确,微信帮助不懂技术的他们以另一种方式分享了移动互联网崛起的红利。

刚刚过去的2019新榜大会上,主题为“一直在路上”的圆桌环节,记得量子云CEO纪卫宁问沙小皮、樊不凡、曾航、陈一封几位内容创业大佬,想对张小龙说点什么。多数表达了对张小龙的感谢,这无疑不是什么场面话。

微信公众号的发展创造的商业风口,改变了太多内容创作者的人生轨迹。而个性化的公众号迅速消解了原有的媒体渠道。

当微信变成一个生活方式,当公众号成为一种阅读方式。

从保存-预览-保存并群发,一个小小的公号,带来的激动人心的故事太多,而公号带来的全局改变也太多……

微信支付&微信红包:金钱从未如此有温度

2004年支付宝创建,9年后,微信5.0版本才上线支付功能,微信红包上线已经是2014年的事情了。在晚了十年姗姗来迟发布时,大概没几个人会想到这么一个小功能会颠覆支付宝的帝国。

移动支付成为国人的骄傲,成为中国在互联网中实现赶超的一个“奇迹”,支付宝是开拓者,但微信支付出现后,才骤然加速。微信支付出现前,支付宝在第三方支付领域已经建立起绝对领先优势,拿起望远镜都看不到对手的那种。当时很多人默认,整个支付市场已是支付宝囊中物,慢慢渗透即可。

“煮熟的鸭子飞了”,戏剧化的转折点出现在2015年的春节,此时距离微信红包上线又过了一年。

微信红包很好用,但一开始仅仅局限于互联网圈子。直到微信发现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这个全球华人的家宴,直到马云形容为“偷袭珍珠港”战役的爆发,微信在2015年春晚一晚实现绑卡用户过亿,和支付宝的距离从“拿起望远镜看不到”变成“能闻到尾气味儿”。赶超自此开始。

据说,2017年发年终奖时,微信支付团队拿到了1个亿的奖金。

功臣拿到了应有的奖励,对于普通用户而言,则是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在如今买菜、交份子钱都只用扫一扫,而翻遍浑身上下凑不齐一顿早点所需现金,微信支付已经改变太多,更不用说微信抢红包带给我们的无穷乐趣。

每年5月20日,微信会将红包上限提升到520元,作为一个彩蛋。

更重要的是,微信支付的普及让微信生态实现商业上的闭环。从早期的微商,到内容电商,到炙手可热的社交电商、社区团购,微信的消费和电商生态已经逐渐培育起来。

小程序:“所有的互联网生意都值得再做一遍”

如果微信支付只是让支付宝焦虑,那么小程序的出现,则是让半个移动互联网紧张,但让几亿微信用户兴奋。

2016年1月微信公开课Pro上,一向低调的张小龙公开露面并发表了一段演讲,然后“应用号”三个字烈火燎原般传遍互联网的每个角落,“革App的命”是很多人的第一想法。一年后,“应用号”来了,不过改了个名字,“小程序”。

此后,“微信是一个操作系统”、“微信互联网”的说法不绝于耳。张小龙也被视为是为互联网下半场制定规则的男人。

我们往往高估新事物短期的影响,而低估它的长期改变。这句话再次验证在小程序身上。发布之后,微信小程序的经历可谓高开低走,开始时万众瞩目,很快无人问津。抢红利的、薅羊毛的、灰产玩家蜂拥而至,又丢下一句“没前途”转身离开,更多的人则是观望,看不懂。

让很多人从看不懂到燃起激情的,是小游戏「跳一跳」。那个玩高尔夫玩成世界冠军的天才,用天才般的手法给予小程序重生。此后一发不可收拾,据量子程序统计,2018年小程序相关融资案例超过130个、总金额超过43亿元,成为当之无愧的资本风口。

此后,支付宝小程序、百度智能小程序、头条小程序等相继上线,微信再次引领风气之先。张小龙的远见和天才又一次被证实。

而从拼多多利用小程序崛起上市,到乘车码逐步取代公交卡,小程序造就了无数商业机会,也逐步在让我们的生活愈发便捷。

2018年12月21日,在微信1.0版本上线近八年之际,7.0版本惊艳上线,“时刻视频”让我们看到了张小龙用视频记录生活的野心。“因你看见,所以存在”,这句从心学大师王阳明来的金句又一次引爆互联网。

科技很高级,但科技需要有人性。

假如没有微信,会有何不同?我们也许可以假设,没有微信,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中也会有其它的IM工具出现填补空缺,可能是米聊、line等等。

但我们无法假设的是,如果不是信奉“善良比聪明更重要”的张小龙,而是其他人掌舵中国最大的IM工具,我们是否会像今天这样不被骚扰、不被过度消费,而是感受到互联网产品中少有的被尊重、被善待?

有张小龙,其实是我们的幸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9-01-2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opl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