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

作者: 一碗牛角 | 来源:发表于2021-02-26 18:55 被阅读0次

文化隐藏游走于四周,一处古迹或一位老人,亦或你走过的一砖一瓦,都发出沉重的文化叹息,引人驻足观望。

这个质朴的道理余秋雨先生早早参悟,了然于心。于是毅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寻访中华文明被埋没的重要遗迹。如此,人才不算枉活一世,才可无愧文人一称。

从故乡寻访,一路向西,直直逼入那荒无人烟所在,曾经的繁华、盛大最终归入那缭缭绰绰的山雪漠海中,只能隐约捕捉到些许淡漠的人影。恰恰是这些山藏雾绕的人影,一次次叫停旅程的步伐,让余秋雨先生的目光不断追随而至。

使劲睁眼看,抬手欲挥去那蒙蒙雾气,不料却越发浓稠起来,人影益稀薄,远远要消失不见了,不顾脚下泥泞,急急地迈步追过去,略带踉跄。

近了,近了。

一个两千多年前的水利工程赫然入目,一侧河流满派义无反顾的决绝势头,未料在都江堰的安抚下,在另一侧硬是化作许多亮闪闪的河渠,一片慈眉善目。李冰屹立在江中,千百年守护着自己的心血,让原本饱受洪涝灾害的成都平原变成风调雨顺的天府之国,安然充当起中国的大后方。人对自然的治理能力如此令人瞠目。

一个身影被押送着行来,定睛一看,竟是东坡先生。他一路风尘仆仆而来,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满心侥幸又满怀绝望,落脚在这个当时还十分荒凉的小镇——黄州,为他点缀上文化的愁苦与肆意。

阳关的坟堆密密:马蹄声声、呐喊阵阵、热血洒洒,一切归于寂静,只余猎猎风声,似在嚎哭。宁古塔的人群熙熙:步履沉沉、双眼寂寂、大脑空空,腹有诗书的文人或无辜受累的平民,都将枯聚一堂,于这无边荒原中共度一生。

历史、文化不断扑面,观者且喜且气,且怒且惜。

谢晋、巴金、黄佐临三位文人相继谢世。文化无处可依,几近陨灭旷野,躲在利益的角落舔舐着一路斑斑伤痕。

文化何处可栖?是我们需要花一辈子时间去探讨的课题。

相关文章

  • 一月书单

    文化苦旅

  • 有文化的人

    读17年版本的《文化苦旅》,似乎很陌生,可《文化苦旅》我也读过几回。可能才疏学浅,不甚了了吧。翻出家里的《文化苦旅...

  • 文化苦旅:其实乐在其中

    说是“苦旅”,我看先生乐在其中。 这便是我读文化苦旅的最大感受了。 自从学过《道士塔》,《文化苦旅》于我而言就是可...

  • 喜欢旅游的人,不妨去看看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

    喜欢旅游的人,不妨去看看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 看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深感其文化底蕴深厚,见...

  • 文化苦旅

    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却绝不喜欢野蛮,我们能熬过所以苦难,却绝不赞美任何苦难。 人之所以能在流放的苦难中显示人性,创...

  • 《文化苦旅》

    穿越百年血泪 寻找千年辉煌 新的阅读历程,我选择从这本文化苦旅开始,这书读来确实很苦,散文的形式,读来竟有历史的重...

  • 《文化苦旅》

    这是一本在我家静静躺了几年却始终被冷落的书。当我从书架中拿出积灰三尺的它时,我从它的封面读出一种“严肃”的...

  • 文化苦旅

    我们这些人,为什么稍稍做点学问就变得如此单调窘迫了呢?如果每宗学问的弘扬都要以生命的枯萎为代价,那么世间学问的最终...

  • 《文化苦旅》

    余秋雨先生的每篇文章都帶給我心靈的洗禮,給我極大的震撼。“一路傷痕斑斑,而身心猶健”,苦旅不是痛苦的旅程而是創作的...

  • 《文化苦旅》

    牌坊:这是一篇作者对儿时关于牌坊的故事。牌坊是古时候对于女子遵守女德的一种坚守,其实不论是未婚夫未婚先死女子也随即...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化苦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orvf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