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力是能够补充和储存的,当然我们补充精力就是为了使用它,而合理的使用精力,才会让精力发挥正向效用。
精力只要被使用了,就可以被认为它发挥作用了,而这个作用是好是坏就要看你用它来做什么了。
一件事能消耗的精力不只是做事之时
有正向效用,就一定存在反向效用,在我看来把精力用在不该用的地方,就必定会产生反向效用,越是持续这样的行为,越是会让人觉得精力匮乏。
比如玩手机、熬夜、酗酒、经常参加集体活动等,这些事情也不是完全不该做,只是它们存在着“令人感到身心俱疲”这一共同点,也就是精力匮乏的表现。
试想有些稍稍内向的人群但凡参加了某些集体活动,就一定要拿出一整天或是几天独处的时间来找回日常生活中原本的状态,这说明他们的精力被消耗殆尽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5987806/85baddb25c004fdf.jpg)
由于参与了自己不适应的场合而导致精力急速下降,这是一种正常现象。
不过这也意味着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时间做一些合理规划,否则就会出现上述状况,在不经意间就把精力给透支了,而将负的精力值调整回正常水平可是一件相对麻烦的事情了。
这里面包含了情绪管理、压力管理及时间管理等多个项目,简单说,就是你要把一切负面的能量都剔除掉或转换为正向的能量,这怎么听都像是一个大工程。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后果来推演我们应该把精力用在哪些地方。这种后果就是指做了某些事之后会出现的、可以预料的一些不太的感受。
![](https://img.haomeiwen.com/i15987806/3c1b48b42aeab9c1.jpg)
如果把消耗看作是一个中性词(每个人对各种词语都有着自己的看法,而有些词语,需要我们达成基本共识的假设之后,才能展开深入讨论),那么我们每天所做的每件事都是需要消耗精力和时间的。
在这样的前提下,看上去似乎精力和时间是同步运转的。
可如果我们把事件分成利弊两类呢,虽说每件事都在消耗精力和时间,但由于事件与事件的属性不同,事后需要再次投入的时间也会不同。
因此有些事情虽说消耗时间、但是它不会损耗精力;而还有一类事情,既消耗了时间,又损耗了精力,这也就是我们提到的反向效用。
![](https://img.haomeiwen.com/i15987806/dfd8fb02f78fa317.jpg)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依照后果来推演哪些事值得消耗精力,哪些事不值得消耗精力。
这样事情就简单多了,我们可以把自己每天要做的事情写下来,并且在待办事项上添加一列“做完之后可能会发生什么”。
这里可以突出描写做完这件事之后,你可能出有哪些感受,会导致怎样的后果,或是有可能会发生哪些与之产生关联的事件等。
也就是做个推演或分析,当然你写下来的文字可以尽量简单化一点,自己能看懂就好,不过我接下来描述的说明会尽量详尽一点。
举例说明+分析
事项1:晨跑三公里
做完之后可能会发生什么:会让我感到身上充满了活力,
同时完成了一件让我很有成就感的事情,接下来的事项我也会更加专注。
事项2:把外套送去干洗店
做完之后可能会发生什么:楼下的干洗店上次把我的羽绒服洗坏了,虽说之前也谈好了赔偿,对方态度也不错,可我还是不想再次发生同类事件,因此最好的方式是重新挑选一家附近的干洗店,因为今天的时间安排得很紧张,如果附近找不到合适的店,我想这件事情也可能改天再做。
![](https://img.haomeiwen.com/i15987806/7c65892e5fdea73c.jpg)
经过事项2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这件事如果按照以往的经验做,就有可能会发生持续消耗时间和精力的事情,因为对方可能会把你的衣服洗坏,接着你需要消耗额外的时间去和对方讨论谁的责任、如何赔偿等相关事宜。当你脑海中呈现出之前反复协商的画面时,你就得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结论,也就是楼下曾经令你失望的那家干洗店不能再去了,否则你取外套时的时间很有可能会被延长,同时等待取外套的这段时间内,心理也会打鼓。
当你决定重新挑选一家干洗店时,你就需要考虑当下的距离问题,太远的话,就会剥夺你做其他事情的时间,的当天计划就会被打乱,因此你将得出第二个结论,在附近选一家口碑好一点的干洗店,这样你等待去外套的时间内也不会胡乱猜测,同时当天的精力和时间安排得也刚刚好。
![](https://img.haomeiwen.com/i15987806/43d5023f2fcdc026.jpg)
事项1在经过简短的分析后,你发现这件事只会给你带来好的感受和体验,同时也给你的内心充了电,也就是说跑步会让你更加专注,也会让你觉得自己很有成就感,那么可想而知,这件事会为你注入更多能量。这是一件很典型的让精力发挥正向效用的事情。
而事项2如果不做分析,或是直接送到楼下的干洗店,那么你就需要承担心理上的焦虑,而这既消耗了心力(精力中的一部分),又会在无形中消耗你的时间,同时也将干扰你做其他事,因为它已经成了一个杂念。
推演后果确实可以作为精力管理的方法去使用,可总有些事是不会出现在清单上的
通过推演事情有可能会导致的后果,你就可以清晰地得出哪些事情会让精力发挥正向效用,哪些会让你坐立不安、或是持续消耗你的精力。
比如手机上瘾,可怕的是玩手机并不会被写在待办事项上,而这件事的的确确会让人消耗精力和时间,同时你不知道“上瘾”这一行为会引发多么严重的后果,这是一件人们每天都会耗费大量时间(至少是两小时以上)在做的非工作、也非贴近自身生活的事情。
![](https://img.haomeiwen.com/i15987806/bbff268c60938109.jpg)
也就是说如果你只看到了你能够管理的那部分精力,并且认为万事大吉,那你就错了。
很多突发事件只是源于内心的杂念,或是你接触过的繁杂信息激起了你的好奇心,这时候就会有不少待办事项上并未出现的事情跳出来占用你的精力和时间。
因此你要做到的是,优先保证那些能够让你的生活、工作正常运转的事情得到及时有效地处理,否则精力管理形同虚设。
写到这里,我需要提个小小的建议,做一些让你内心充满正向能量和力量的事情,这些事不会令你后悔,事后也不会让它成为一个杂念持续干扰你的思想。
持续这些事只会让你未来的轮廓越来越明朗,比如上面提到的方法,就是让你理性思考,做出正确使用精力的决策。
![](https://img.haomeiwen.com/i15987806/8ed7ae957c7bb5bb.jpg)
人们其实很清楚自己应该把精力花在哪些事情上,而能够做到知行合一的人才会真正想要管理精力。
说到底,令每个人产生觉知的事情都不同,人们都只是在无意识地做着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罢了。
没有任何方法能拯救人们的习惯及思维方式,但在不同的时间、环境、事件的作用下,人们会对某些特定的事情产生觉知,这时就会触发一些改变。从不做到愿意尝试一些方法去做,正是改变的过程。
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精力管理,精力是一件我们自身可以把握的事情,你完全可以决定你把自己的精力用在哪,因为我们所做的事和未来的走向一定是一致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