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早,在拥挤的地铁上,从士林站上来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先生。众人纷纷侧身、有原本坐着的年轻乘客主动让座。老先生一步一步挪过去、坐下。接下来,他慢慢拉开自己的背包,掏出一本英文字典!开始安安静静地默读起来...
这一幕,在一瞬间刺痛了我。
反观周围的决大多数年轻人,不是在滑手机、玩游戏,就是在闭目养神、一脸倦容。而我自己的蓝牙耳机里面,放的是重金属摇滚音乐...
知名管理顾问、作家张文隆先生在他的著作《当责》中提到,关于学习这件事,假如一个30岁的人,他停止了学习,那他不过是一个30岁的老人;假如一个60岁的人,还在不断学习,那他则是一个60岁的年青人。
60岁的年轻人?
想到我的一位恩师,现在六十多接近七十岁、前两年刚退休了。财富自由、生活衣食无忧,有空就呼朋唤友、安排去国外深度自由行。他有一个习惯,不管去哪里,都会先把旅游攻略做足、把当地的语言学起来,比如他很喜欢去日本,所以他退休后持续去补习班上日文课。最近他要规划去西欧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玩半个月,去之前他最近在学荷兰语。
前段时间,我有机会约到这位恩师餐叙,向他请教理财方面的知识。他说,学习理财,首先一定要先理解“复利”的概念!
然后他把手机里的计算器打开,给我算了一笔账:
假如你现在有一万元放在银行,按现在1%的银行定期存款利率。放上40年,最后得到的金额大概是:
1*(1.01)^(40)=1.49
放在股票市场,假如经济景气比较好,投资报酬率为5%的话,最后得到的金额是:
1*(1.05)^(40)=7.04
如果运气好,投资报酬率为10%,那最后的回收金额是:
1*(1.10)^(40)=45.26
看到这几个数字,我由衷地佩服这位老师,别人讲一大堆道理,我好像都知道,理财很重要!可实际上是有听没有懂!
看他用计算器这样一算,我一下子就恍然大悟了!也能理解了,他说他的财富自由、退休旅游基金都是这么来的。
原来复利的概念是,让本金重复增值,而且得到的利息也可以利滚利。随着周期越密,增长越快。
但是,这里先不讨论投资理财的话题,回归到我们最开始的老先生事件。关于学习这件事,其实也可以套用复利的概念:
如果我们每天都可以多学一些新东西,就相当于给自己增加一些基础知识、这些知识可以利滚利,帮助我们去学习、理解更深更广的未知领域!
比如说,我们一天多学一点新知识,就是给自己增加1%的能力和信心,那么一年365天之后,会是什么样呢?计算出来的结果:
1*(1.01)^(365)=37.38
整整37倍的成长!!!
换个角度去逆向思考,假如我们每天都浑浑噩噩、不学习,虽然很聪明也曾经出身名门名校,但是少了1%的学习能力,计算结果是:
1*(0.99)^(365)=0.0255
结果是只剩下原来的2.5%而已了…很可怕吧?!
事实证明,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在这每天多一点或是少一点的1%,经过时间的复利率计算,得出来的最终结果。
以地铁上这位背英语单词的老先生来论述,暂且不论他的学习动机和效率。假如他每天记下5个单字,那么一年下来就有1825个了,假如他一直这样子学两三年,基本上就可以进行简单的应用了。
可是有多少年轻人?曾经高考英语拿一百多分、四六级、托业考试成绩都不错。毕业之后就还给老师了。
第二语言是一种工具,你不去用不去学,很快就退化了。
所以,当有人跟我说,TA觉得无聊,觉得寂寞孤单有点冷。我的心里,首先会是一大群野马,从草原上奔驰而过...
问问你自己,该学的技能学了吗?给你推荐的书单看了吗?不去运动能瘦下来吗?不去约会能找到女朋友吗?不去赚钱能发财吗?
不管是在生活、在学业、在职场,每天多走一里路,日积月累,用复利计算,结果会是相差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举个我身边的例子,我们集团的执行副总裁,五十岁左右,每天上班跟打仗一样、永远精神抖擞、中气十足。
虽然他的办公室跟我的座位只有短短20公尺左右的直线距离,但我们的等级差了至少5个管理层,他从我这个工程师职位一路升到集团顶层,大概经历了20年的奋斗光阴。
有一天听他说到,公司请你来工作,不喜欢你就走!工作,要么不做,要么做好一点!所谓好一点,并不是说,老板说、业主说,好就好了。而是,你要问问你自己,有没有尽心尽力、有没有办法做得更好!
凡事要多做一点、多想一点、多学一点。这就是为了可以多走一里路,给自己增加1%的信誉值!这1%的利息很重要,可以不断增加未来的成长空间、面对更多挑战,从攻克挑战的成就中,获得更大的信心,再继续向前冲!这样1%的复利模式,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成就了副总裁的今天。在一家有着40年历史、总员工人数上万的一个工程集团,能坐到执行副总裁这个位置的人,没有几个。
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古人还说了: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
共勉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