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读论语小记:八佾第三·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我读论语小记:八佾第三·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作者: 书谷一言 | 来源:发表于2020-12-15 06:52 被阅读0次

      读论语,修己身,暂且小记当下的理解,方便未来回读增进,“温故而知新”。今分享于个人公众号,也请你多多指教。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孔子说:夷狄有君主不如中国没有君主。】

      夷狄是指当时周朝辖地之外的地方,春秋时期没有高楼大厦,皇宫也是竹篱笆加土屋,可想而知其他蛮荒之地的状况,古代被贬之人去处多是这些地方。另外当时中国版图不大,就像满人是清朝才汇入华夏民族。孔子讲夷狄和华夏的区别,具体背景不清,因此后人对这句话理解不一,主流观点有三种。其一认为夷狄都有国君变得井然有序,但华夏之地混乱不堪,君主名存实亡。其二认为夷狄即使有君主,但不如华夏没有君主,因为华夏大地讲礼法,靠的是自我约束。其三认为夷狄对华夏民族发号施令,华夏就没必要留着国君做摆设。

      同样一句话被解读为不同意思,其主要原因是解读人的目的不一样。李零教授整理了很多史料,《魏书·司马敬传》用这句话批评中国的君弱臣强,但《魏书·容昌羌传》又用她骂“岩昌王虽为边方之主,乃不如中国一吏”。宋朝战乱时期,金人南下,打到曲阜,他们在孔庙里指着孔子像骂,埋怨孔子将他们比做“夷狄之有君”。另外雍正提到这句曾经讲过,明之天下是亡于流寇之手,乃中国人自取灭亡,怪不得谁。对于这句话,我取第二种观点,因为孔子是有文化自信的人,前文孔子讲“虽百世,可知也”就有体现,另外孔子也更看重礼法对人的教化和约束。

      靠武力和权力控制长久不了,这样的国家被打败就会灭亡,但是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没有灭亡,国就灭不了。我们如今过年依旧按农历算,这是从夏朝传下来的,可见文化影响之深远。每个国家都想有自己的文化,但何尝容易!放眼全球,很多小国家到现在还没自己的文字和语言,用英语,葡萄牙语作代替。提到英语,更能说明中国文化的根深蒂固,因为在英语国家,不同州英文发音和书写都有区别,那还怎么去谈统一呢?但中文不一样,虽说我湖北人“l”和“n”不太会分,福建人对“h”和“f”有些模糊,但只要写下来,华夏儿女都能理解。

      一个民族的自信源于文化的自信,我辈当不遗余力继承和发展,容不得半点马虎。

温馨提示:点关注,不迷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读论语小记:八佾第三·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osig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