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糟糕的思维方式?糟糕的思维方式和衡量标准,决定了人不幸的命运。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无疑是其中的一种。
单纯从重量上看,西瓜的重量是芝麻的两万多倍,因此,捡芝麻捡得再勤奋,也捡不到西瓜的重量。更可怕的是,当人整天忙于捡芝麻,就没有机会练就捡西瓜的能力了。习惯捡芝麻的行为,会反向塑造人的心志,而人的心志一旦变得非常低,就很难提升自己,让自己走到越来越高的层次上。
改变行为的前提是“看见”,即明确什么是“芝麻”,什么是“西瓜”。然而思维层面上的“芝麻”和“西瓜”之间的差异并没有如现实的西瓜和芝麻这般明显,甚至芝麻在不同的价值观下,会伪装的比西瓜还大。这时应该如何区分“西瓜”和“芝麻”呢?
答案是:价值观的打磨
芝麻和西瓜的问题,归根到底是选择的问题。而选择问题的解决,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减少备选项的数量,这样不至于“挑花眼”,二是坚定选择背后的价值观,价值观越健壮,选择行为越顺利。
《见识》中,吴博士举了一个例子:印度人在跨国公司中的职级普遍比中国高,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印度的种姓制度限制了生活和工作的选择范围,因此他们能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在一个行业精耕细作。不过当给予他们更多选择时,印度人同样会进步缓慢。因为,在一个行业里做到顶级是需要时间的,而时间的保证,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选择范围的缩小,甚至缩小到只做一件事。
选项减少的极限是一个,而现实中的选项却是从2到无穷多,在繁复的选项中选择自己的方向,就需要打磨自己的价值观,当不同的利弊交织在一起时,能够根据价值观,切除“弊”中更有弊端的一面,保留“利”中更有利的一面。这其实是多重二分法的反向利用。
另,芝麻和西瓜关注的是体量的大小,但“集腋成裘”,虽然也是体量很小的东西,但是因为稀缺性,在选择上如果具备“集腋”的机会,那么价值观就要起作用,让“集腋成裘”的行动落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