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印度不去泰姬陵,就好像到中国、到北京没有去故宫、长城一般。泰姬陵(Taj Mahal )全译叫“泰姬·玛哈拉”,可以说是印度在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古迹之一,号称是“世界新七大奇迹”(兵马俑好像也有这个名号,说实话这个名号可以用于世界上一切比较经典、宏伟的建筑,水分较大)。泰姬陵是一座白色大理石建成的巨大陵墓清真寺,是莫卧儿王朝皇帝沙贾汗为纪念他心爱的妃子,于1631年至1653年修建的,至今400年左右。作为中印青年文化交流、互相熟悉了解的一部分,印度政府自然要把参观泰姬陵作为重中之重,高度重视、精心准备,给予了我们许多便利服务,还专门配了一票军警哥哥持枪保护我们,受宠若惊哈。
印度访问随想录二: 骄阳下的泰姬陵 印度访问随想录二: 骄阳下的泰姬陵来之前准备不足,以为泰姬陵就位于德里附近,结果来了才知道,是位于新德里200多公里外的北方邦阿格拉(Agra)城内,印度的高速公路跑得不快,要在路上走四个小时,早上7点就得出发了。
印度访问随想录二: 骄阳下的泰姬陵 印度访问随想录二: 骄阳下的泰姬陵 印度访问随想录二: 骄阳下的泰姬陵亲身经历公路旅行,才能明白为什么面积算不上太大的印度,为什么能养活那么多人口,几个小时一路上全是平坦耕地,连个小山包都没有,大自然对印度人真是垂怜、仁慈。
印度访问随想录二: 骄阳下的泰姬陵终于知道高速咋跑不快了——摩托穿梭其间,不亦乐乎,跑得比汽车还快。
印度访问随想录二: 骄阳下的泰姬陵 印度访问随想录二: 骄阳下的泰姬陵 印度访问随想录二: 骄阳下的泰姬陵 印度访问随想录二: 骄阳下的泰姬陵服务区休息,这是服务区?神似震后援建的的彩钢板棚户。还有几个印度小伙在里面修房子,一手一手修出来——真的是用手,没有任何工具,直接拿手抹水泥,抹得平滑好似蛋糕一般,印度人的手真是用多了,结实耐用,巧夺天工。
印度访问随想录二: 骄阳下的泰姬陵印度访问随想录二: 骄阳下的泰姬陵
抵达阿格拉城郊,唔……这个嘛,好像穿过哆啦A梦的随意门,直抵我中国某县县郊……不,村郊。这样说,一定会有朋友气愤:“我们村比这好多了!”
印度访问随想录二: 骄阳下的泰姬陵 印度访问随想录二: 骄阳下的泰姬陵 印度访问随想录二: 骄阳下的泰姬陵 印度访问随想录二: 骄阳下的泰姬陵 印度访问随想录二: 骄阳下的泰姬陵 印度访问随想录二: 骄阳下的泰姬陵 印度访问随想录二: 骄阳下的泰姬陵印度访问随想录二: 骄阳下的泰姬陵
泰姬陵附近就干净多了,我修正一下我的观点,关于印度人不重视“面子”的问题,今天研究了一下,发现收费的地方,还是比较注意“面子”“里子”同进退的,这附近和我们国家重要景区附近的景象就差不多了,有点印度5A级的意思,也可能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投的资金、精力比较多,和敞开的印度门公园垃圾遍地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印度访问随想录二: 骄阳下的泰姬陵 印度访问随想录二: 骄阳下的泰姬陵印度访问随想录二: 骄阳下的泰姬陵
今天我们和印度国民发展计划的青少年学生一起参观,同时和他们交流对彼此国家的文化认知,这也是此行的重要目的之一。
印度访问随想录二: 骄阳下的泰姬陵 印度访问随想录二: 骄阳下的泰姬陵好了,闲话不多说,步入正题吧
印度访问随想录二: 骄阳下的泰姬陵 印度访问随想录二: 骄阳下的泰姬陵穿过大门,从黑黢黢的门洞中远远望见泰姬陵,心里已经感到震颤,学生时代课本里的插图就近在眼前,宏伟、大气……心情无以言表,经典建筑确实就是经典建筑,有一种重创你眼球视觉的冲击,有一种穿透你内心深处的震撼。
印度访问随想录二: 骄阳下的泰姬陵 印度访问随想录二: 骄阳下的泰姬陵 印度访问随想录二: 骄阳下的泰姬陵印度访问随想录二: 骄阳下的泰姬陵
在现场,会有一种奇怪的感觉,仿佛不在现场,而是在看一幅油画,甚至是一幅素描,这种感觉镜头都能拍出来,我后面的背景不像是建筑,竟是支在背后的一幅画布。
印度访问随想录二: 骄阳下的泰姬陵 印度访问随想录二: 骄阳下的泰姬陵印度访问随想录二: 骄阳下的泰姬陵
有经验的团友告诉我,之所以有这种错觉,是因为建筑由纯白色大理石建成,质地简洁,易与周边天空背景和环境融为一体,加之雕刻装饰线条明快,会有素描或淡水彩画的既视感。
印度访问随想录二: 骄阳下的泰姬陵 印度访问随想录二: 骄阳下的泰姬陵 印度访问随想录二: 骄阳下的泰姬陵畅游在泰姬陵的印度人,工作日期间,依然悠闲、愉快,看起来很自在。
印度访问随想录二: 骄阳下的泰姬陵与青少年学生交流时,我告诉他们“I Come from Henan Zhengzhou, China”,有些学生居然知道:“HENAN, ShaoLin,kongfu”,不错,感谢连杰大哥的《少林寺》对河南符号元素的推广;还有学生告诉我,他知道“Zhengzhou University”,我很意外,问他为什么知道这样一所大学,他说“老师说,郑州大学是亚洲面积最大的大学”,呃,是吗?……好吧,欢迎你来河南郑州上大学。小伙儿啊,你不知道,亚洲最大的医院也在郑州。
印度访问随想录二: 骄阳下的泰姬陵印度访问随想录二: 骄阳下的泰姬陵
关于泰姬陵的建造历史和背后那段如泣如诉的爱情故事,我就不赘述了,你在网上一查就是一堆。这里只想谈谈一些感受,没有确定答案,供开放式思考:
印度人勤劳智慧or懒惰?
平常我们的概念里,感觉印度人是很有惰性的,这可能源于他们热带气候,也可能源于他们的软性宗教,印度教讲究轮回而不是现世报,所以此生勤奋不勤奋也没啥用,下辈子再说。但这座宏伟的陵寝距今只有400年,应该是如今印度人祖先建造的(与上古印度人不完全一个概念),22年、每日2万人的劳作,精雕细琢、美轮美奂,很难想象是一帮懒洋洋人的产物。
印度人的包容or坚守?
泰姬陵是一座典型的伊斯兰风格建筑,是穆斯林帝王建造的,这对信奉印度教的民族主体印度斯坦族来讲,无疑是一种“异端”,但印度人非但没有大加讨伐、除之后快,反而坦然接受,视为自己文明的一部分甚至是无尚骄傲,作为心中的“印度明珠”,这是一种多么包容的心态?换做在阿富汗或伊拉克,恐怕要灰飞烟灭了吧?但印度人又是极端坚守的,几百年的莫卧儿王朝统治,没有改变他们的印度教信仰;两百年的英国殖民统治,只是轻微改动了印度人外表上的一些东西,但没改动印度民族的内心。那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印度人在信仰上坚守而不封闭、文化上包容而不滥情?
最后,和印度朋友坐在门槛上,再回望一眼: 骄阳下的泰姬陵,沉静、从容、美好。
印度访问随想录二: 骄阳下的泰姬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