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的王语嫣痴恋表哥慕容复,因为表哥喜爱武功,为了讨表哥欢心而研读了各路各式的武功秘笈,在许多场合上曾看破各大高手的武功来路,乔峰、司马林、姚伯当、褚保昆一出手,她就能说出对方所用的招式。在对阵中,她还能临阵指点,每一招都说得恰到好处。可惜她本人不是武林高手,只是一位武术理论家。原因是她是装备派,非实力派。
教育学家认为: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在目标的指引下、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进行探索和检验,升级或建构新的知识体系。这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模式。仅仅只有“传递-接收”的过程,仅仅是让大脑这个硬盘多了些内存,可能还是没用的内存。斯坦福大学教授琳达.哈蒙德(Lina Hammond)就是“基于探究的学习”(inquiry-based learning)的积极倡导者。
我们学了好多的知识,可能是自己感兴趣的,可能是当前的热点,可能是某天用的上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扮演了“吸收者”或“搬运者”的角色,把知识经过消化储存在大脑这个硬盘上了。也许都没有认真思考:我是仅仅增加了掌握新知识的满足感?还是这个知识可以为我所用,指导实践,糅合到旧的知识体系中,在头脑中升级或构建成新的知识体系?
不要做装备派,要做装备精良的实力派。也就是说收集知识,叫装备派。了解知识,并将我们要将学的放到实际中去检验和总结,升级构建成知识体系,才是实力派。要成为实力派,在我们需要学习到新的知识、工具和方法的时候,应该遵循如下步骤:
1. 当前这个知识,是我已经了解了的那些知识?还是学到了新的知识?
2. 这些是对我原来知识的补充还是挑战?
3. 这些知识,在现实工作生活中,哪些场景我可以进行探索,检验和总结?
4. 短时间内无法进行检验,获得探索反馈的,是否值得我长期去探索呢?
举个例子,在之前的文章,我介绍过SMART原则,有同学就说:我get到了,就是S(具体)-M(可衡量)-A(可达到)-R(相关)-T(有时限)之后就结束了。如果到此为止,没有然后,就是只做到了第1步。这个知识就是你的装备,无法为你的实力加分。
要想让它成为你的实力的一部分,而后应该继续进行第2步,思考:这个工具是对我之前学到的方法的补充还是挑战吖?
如果是补充,就接着思考第3步,我在什么场景下可以去检验,好用不好用?
具体是:之前我没有听说过SMART原则,这是对我现有知识的很好的补充(第2步)。我做团队成员绩效管理的时候,我试试看,它好用不好用(第3步)。除了绩效管理,个人的计划制定,我也可以试试这个工具。还可以用于其他方面吗?(第4步)。
如果是挑战,要思考在哪些方面是冲突的,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冲突?这是第2步。而后再带着第2步的疑问,到第3步去检验和总结。再是第4步。我还有进一步的疑问吗?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更多吗?还可以运用更广泛吗?
具体是:这个SMART原则和360度考评,MBO,OKR矛盾冲突吗?如果矛盾,哪些方面存在冲突?如果不矛盾,差异在哪些方面?在现实中检验,总结和延伸。
从第1步走到第4步,学习,思考,在现实中检验,总结,而后拓展,我们就能成为有实力的“猎手”,面对现实问题,我们知道从大脑中调取哪一个装备,而不让知识仅仅只占用着大脑的内存容量。实力派都是擅长做装备的构筑、更新和拓展。
久而久之,细小如同沙砾的知识、思想、经验和方法就能串联成一串光泽的珍珠。越用越精,越精越强。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