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要做很多选择,小到穿哪一件衣服,去哪一家餐厅吃饭,大到做什么工作,买什么样的房子。有些选择的影响有限,即使一时选错了我们也不会太在意;但有些选择的影响可能伴随我们很长一段时间,以至于我们一开始要花费很多心思去权衡较量。那么,我们做选择的依据或者标准是什么呢?是不是要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例如偏好、志向等,以及选项的回报率大小等因素来综合考量呢。
标准是什么,我们很清楚,只要是价值更大或者对我们受益更多的就是更好的选择。我们比较容易知道自己的喜好等个人实际情况,但对于被选择对象的了解肯定没有比我们自身清楚,有时候只是看到了被选择对象的表象就急于做选择,或者是出于技术方面的问题无法更深入了解情况而无奈做出选择。
去年夏天,我在某家基金公司APP上买入一只中风险的行业指数基金,不到半年的时间,该基金的收益率就下降到了-30%,深深刺痛了我幼小的心灵。于是我就开始了解行业、基金经理等信息,网上一搜就可以发现近两年来这个行业的估值一直偏高,又赶上政策的影响,整个行业急剧下挫,某些上市公司甚至一度下跌了70%;另一方面,该基金的操盘手所管理的其他基金表现也平平,且他尚未完整经历过一个真正的牛熊周期。这些信息不用花太多时间就可通过网络得到,然而我却没有去做这一基础的工作,仅凭自己的主观印象——认为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逐渐增多,该行业的价值将越来越高,就做出了一个重大选择,教训惨痛无比。吃一堑,长一智,只有被深深刺痛过,才会更好地反思,不让自己再次犯同样的低级错误。
除了投资理财方面的选择,在职业选择上也比较容易犯错。在我们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选择上,最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尤其是来自父母与亲戚们的要求或期望。如果我们能够将两份不同的工作如体制内或体制外、A行业或B行业的绝大部分信息搜集起来,并进行理性分析的话,想必就会更清楚答案是什么,也能用数据而非感性的描述去说服父母。
总而言之,做重要的选择前,一定要先搜集好信息并进行理性分析,不能仅凭主观感觉或他人的建议就随意下决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