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人和事两方面分析:
教育是事,环境是人。什么人选择什么事,做选择的决定因素是思维,所谓思维决定行为,而行为又反作用于思维,思维又会因为不同教育(学校VS社会)而更加不同。
单从教育程度区分行为:
文化程度低的人思维行为方式是选择顺人性的事。
而文化程度高的人思维行为方式更容易选择逆人性的事。
因为学习过程是非常累和辛苦的,需要非常坚韧的耐力,人天性是趋利避害,忍住辛苦去读书这种行为属于逆人性的事情,所以可以坚持下来学习的人,是少数。(刨除去由于经济等特殊原因无法念书的人群)
中国141178亿人口,只有21836万大学生,占比15%,因此社会环境无疑是由顺人性的多数人组成。
那人性到底是什么?
摘自小度:“人性的本质就日常用语上有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狭义上是指人的本质心理属性,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一部分属性,是人与其它动物相区别的属性;广义上是指人普遍所具有的心理属性,其中包括人与其它动物所共有的那部分心理属性。无论是人的本质心理属性,还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属性,由于它们都是人所共有的心理属性,那么这种属性也就不可能是后天的结果,只能是人类天性,属于无条件反射。[1]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也”,以此而得以将人性划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自古至今,就人性的争论很多,中国古代就有性善论、性恶论、无恶无善论、有善有恶论等,外国古代虽然未见有如中国古代就人性善恶的争论,但对人性善恶的见解又会广见于宗教理论、心理学思想与管理学理论之中。”
了解人性是每个人的必修课。人性具体的表现有很多这样的书籍可以了解,像《人性的弱点》、《不可不知的人性》、《丑陋的中国人》、《人性善恶天性》等等很多书籍都可以拜读。
人性本是一样的,只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和社会多数人的区别就是思维。是认为逆人性对还是顺人性对,这是一种认知上的不同。
为什么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会不适应社会?
本质上是因为学校环境与社会环境有所不同,而自己又是社会当中的少数人。
顺人性和逆人性本就是矛盾的行为思维方式。关键在于不同二字,而我们都遵循的是对的法则,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认为逆人性是对的,所以他们努力学习,习惯通过塑造来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没有受过高等教育而早早进入社会教育的人则习惯顺人性,他们更希望走捷径,是被舒服和欲望导向的人,是社会的多数人。两者的“道不同”,会导致思维行为的矛盾和分歧。
思维的不同以及人数的不对称导致矛盾结果本身。
01 环境造就人
学校环境VS社会环境
学校环境是那万人的组合,主要跟受教育程度相关,层次越接近,环境越适应。
而出来社会却是那119342万的大环境,已经在五千年的一次次的传递下形成了硬如钢铁,密如蚕丝的酱缸文化。(《丑陋的中国人》讲到中国腐朽的酱缸文化:"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像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的流下去,但因为时间久了,许多污秽肮脏的东西,使这个水不能流动变成一潭死水。”)
21836万 VS 119342万,结果怎样?是的,在中国有一个隐形公式,即:多数人做的事情=对的事情,所以当你成为少数人,你就是会产生自我怀疑,一度认为学校教育有败笔的错觉。
02 适者生存
在纪录片《你这个坏怂》里面可以清晰的看到动物为了生存本能所施展的无所不用其极,人类也是一样。母螳螂在发情期会发出信号吸引公螳螂,“新欢燕尔”之后,母螳螂会把公螳螂当成美美的午餐,除了头以外,身子整个吃掉,以保证自己的营养可以产下小螳螂,这是动物界的生存法则,人也是动物之一。
受教育再高的人也带着基本生存本能的基因。在119342万人的环境轰炸下,从生物学的适者生存原理,很容易就被带回到原始状态。
你的确已经思维认知都在21836万人的环境里,的确你升级了,但是很抱歉,环境还没有全面升级。要么你去适应还在发展升级的环境,要么你找一个已经属于自己这类少数人的角落。
所以无论是顺人性还是逆人性,无非就是不同和选择,你是选择回归同类还是适应多数人群的本能,都没有对错,教育也没错,只是过程罢了。如果有错,就是你得先当自己是人,明白人性本身没有错,但是可以慢慢升级。
愿你回归本能的同时,可以不忘初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