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为什么会与自己的父母关系恶化,虽然没有彻底撕破脸,但是心里却有了极大的隔阂,这个隔阂可能一生都无法消除。
我查询了一些资料,发现和我一样的80、90后有很多同龄人都与自己的父母关系不好,甚至有些像仇人一样的老死不相往来。
小时候的教育认知,觉得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所以很不能理解那些不孝顺父母的人,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逐渐理解了,有些人可能不是不孝顺,而是父母觉得不孝顺而已。
以我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我上有两个哥哥是80后,下有两个弟弟和我是90后,按理说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是独生子女吧,可实际上像我家一样多个子女的太多了,尤其是农村。
我们的父母是60后,他们的童年是抗战刚结束,全国面临战后重建以及严重的物资匮乏的年代。吃不饱穿不暖是常态,他们的父母还带有很严重的封建残余思想,家庭观念很重,以父母之命大于天是刻在他们骨子里的认知,受限于条件更没有接触过教育,都是目不识丁的普通老百姓,他们教育出的子女都是绝对的服从的。
所以我的父母认为只要给了你生命那就是天大的恩赐,没有他们就没有你的出生,你就应该感恩戴德,对你好那是额外的恩赐,对你不好你也该受着,他们不觉得自己的观念是错误的,他们的认识也没有什么精神需求,因为他们的童年环境是恶劣的,能活着就是幸运的。
后来他们赶上改革开放的热潮,只要愿意努力,到处都是机遇,哪怕没有学历,没有经验,没有人脉,可是足够勤劳就可以改善家庭条件,所以他们开始带着家人的期许背井离乡,到大城市里打拼,自己的孩子放在亲戚家,一年也见不了一次,通讯不够发达的年代,电话可能几个月才打一个,孩子慢慢的生疏了,与他们渐渐离心,可是他们很不能理解,为什么我那么辛苦的工作赚钱,给你们提供好的生活条件,你还和我不亲密呢?一定是因为孩子不知道感恩,是白眼狼。
所以他们毫不顾忌的把这些话拎出来一遍一遍的刺激自己的孩子。
但是,在我们来说,我们小小年纪就离开父母寄人篱下,看人脸色过日子,我们胆怯,自卑害怕交流,看尽了人情冷暖,也受尽了白眼。可是我们偏偏受到了教育,知道了父母不知道的知识,了解了除了身边的人和事以外的东西,有了分辨是非的能力,渴望得到认同和思想上的自由。
因此我们与父母有了冲突,父母觉得我们翅膀硬了不听话,不可控了,所以诞生出了“青春期”作为叛逆的替代词;我们觉得父母太迂腐,不理解我们,剪了我们的翅膀,还逼着我们飞翔,所以诞生出了“更年期”作为顽固的替代词。
矛盾日积月累,双方都无法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因为失望,双方都觉得自己被抛弃了,父母觉得孩子不孝顺,孩子觉得父母不慈爱。本来沟通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可是由于多年的分离,双方都不自在,开不了口,也拒绝交流,即使难得有了交流的时机,大家也都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据理力争,没有考虑对方的角度,导致不欢而散。
这样的亲子关系其实是畸形的,但是这是时代的产物,是属于80、90后独有的产物,我们无力改变,只希望现在身为父母,不要成为第二个那样的父母。
当然也有一大部分同龄人与父母的关系很和谐,毕竟每个时代都有开明的父母和幸福的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