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撕开身上的伪安全感
一、伪安全感的类型
1、控制与强势型
强势不等于内在强大。所谓强势,是以自己的意愿强制别人行动、不由分说把自己所有的想法强加于他人身上,包括对事态的判断和对来未来方向的把握等,心里没有任何空间去聆听他人所想。
为什么强势的妈妈更容易制造一个有问题的儿子呢?因为强势的背后的潜台词是:“我是对的,你得听我的。”而妈妈在家庭中本应该更多的扮演孩子的情感支持者和倾听者的角色,当家庭的情感功能受损,孩子出现社会适应问题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强势的妈妈也许可以培养出一个同样强势的女儿,但他的儿子却往往发展出两个极端:一个是极端“啃老”。那是因为“既然妈妈你说的都是对的,好啊,那我这辈子都听你的,我就把我自己交给你了。”另一个极端是,“你说你是对的吗?好,我就用我的一辈子来跟你作对,证明你错了!”
控制与强势型的伪安全感的人,工作中可能常常处于领导地位。在别人眼中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的他们,内心却常有着无法言说的恐惧,“虚张声势”的背后,其实跟我们一样,渴望着被爱、被理解和被接纳,渴望着真实的安全感。
2、完美主义
大量的案例证明:如果凡事过度追求完美,对孩子有太多的条条框框的限制、指责,导致孩子不敢以自由和真实的状态与外界互动,孩子就很容易产生进食障碍或者强迫症。
然而,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没有任何一个人会被所有人认为是完美的。
当我们内在放松了,接纳了自己的不完美,接纳了孩子的不完美时,人生就有了建立真实安全感的空间。
3、攻击与防御
如果父母是这一种类型,坚信“只有我主动攻击别人,我才安全”的话,孩子就会像画面中的女孩儿一样非常痛苦,会让孩子觉得整个世界是可怕和不安全的。
4、高高在上
事实上,生活中很多在别人眼中“高高在上”的人,是因为不知道怎么跟别人相处,才把自己“束之高阁”的。以距离来制造安全感的他们,内心一样充满恐慌。
“放下身段”是这里父母的必修课。只有发自内心尊重孩子作为独立生命体的平等性,跟孩子保持相同的身份高度,父母才有机会从孩子的视角来理解他们的真实感受和需要。
5、工作狂
工作狂往往是将自己的安全感建立在不断向外证明自己的价值之上。然而,外界的认可如同天上的浮云般变幻莫测,人们越是依赖它、追逐它,它便越是会将人诱入深渊,使人离自己的内心和真实自我越来越远,更不可能走进孩子的世界,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二、安全感小贴士
1、放下身段,倾听孩子的内心,跟孩子真诚对话。
跟孩子保持同频,这是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好好学、好用又很可贵的方法之一。与其说它是方法,不如说它是一种值得父母贯彻一生的态度。
2、温暖而不复杂的环境。
孩子离开妈妈的子宫来到这个不确定的世界之后,外界环境对于他们的安全感的建立也至关重要。
3、拥抱和抚触。
越来越多的父母知道了婴儿抚触的重要性。其实不仅仅是婴儿,对大宝宝和成人来说,安全的抚触也同样有着重要的功效,能够帮一个人较快平复情绪,放松身心,重建安全感。(一个延伸的小技巧:“粽子睡”,炒萝卜炒萝卜切切切,包饺子包饺子捏捏捏。)
4、不强制进食,不强制排便。
了解和尊重孩子每个发展阶段的节奏,是每位爸爸妈妈都要去学习的。相信孩子有能力觉察自己的饥饱,相信孩子有能力学会自主排便,孩子才有可能真正发展出自信且懂得取舍的良好个性。
5、不撒谎。
绝大多数父母教育孩子总是强调“不许撒谎”,可轮到自己时,却似乎总是千万条理由不讲真话。如何做才不至于分裂孩子,破坏孩子的信任与安全感呢?一个重要的智慧是:不能讲真话的时候也不讲假话。
6、高品质陪伴。
比陪伴时长更重要的是陪伴品质。
7、不拿孩子当出气筒。
父母的情绪化是孩子内在安全感的最大杀手。父母的戾气、怨气不消,孩子的安全感就永远只能是虚幻的。
8、三岁前不入园,小学期间不寄宿。
父母的“不得已”,有一天可能会演变成孩子的“无所谓”,而过早的“独立培养”则往往拔苗助长,活生生剥脱了孩子寻求情感需求满足的权利。(时钟的价值不在于走的快,而在于走的准。)
9、教会孩子自我保护,而非吓唬孩子使其寸步难行。将“陌生人”和危险联系在一起,会让孩子不自信。
10、提高自己的安全感。
这是最后一个提示,也是建立终极安全感最核心的部分。想让孩子们更好的建立内在的安全感,父母要先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安全感。比如,每天给自己一点时间,做做放松练习,做做瑜伽或者漫步走;如果有早期创伤或者情节需要面对和解决的话,不妨向专业人士敞开心扉;试着与家人分享自己真实的感受等等。
三、行动
为自己和孩子的安全感打分,同时再问问自己,如果我希望自己和孩子的安全感都有提升,先立一个小目标——比如想要提高一分的话,我分别能够为自己、为孩子做些什么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