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2部 刘晶晶
家风就是一个人和一家人成长的“地基”。家风就是中华传统的传承,是文明的延续。
————题记
幼时,记得年迈的爷爷常常坐在家门口的躺椅上,呼唤左邻右舍的小孩子来吃姑姑们给他买的点心,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年幼的我很诧异地问道:“爷爷,为什么要把这些好吃的给别人家的孩子?”爷爷笑着说:“别人吃了传名,自己吃了填坑。”当时的我虽然似懂非懂,但在爷爷无声的身教中,我慢慢明白并践行了一种同样的做人准则:做人不能只为利往,懂得分享更是一种精神享受!
如果说爷爷是我们家的精神领袖,那么我的母亲可谓是我的精神导师。母亲没有多少知识,但是她极懂得做人的文化。百善孝为先,母亲孝敬公婆在村里是出了名的,记得小时候街里公演电影,放映前总是先要说一些村里的事情,母亲总是第一个受表扬的好儿媳!母亲总说:“家有老人是个宝”,母亲与奶奶的关系形同母女,姑姑们开玩笑说奶奶偏心,奶奶笑着说:“就是偏心,你们在我身边才多长时间呢?”姑姑们都笑了,其实姑姑们知道,有母亲在奶奶身边,她们最放心不过了。母亲也总是教育我要孝顺公婆,有时候我会忍不住唠叨婆婆的一些生活习惯,母亲就严厉地批评我:“不要只是挑老人的毛病,老人是长辈,怎么做都没错!”我深深回味母亲的话,并开始反思自己,默默认同。
父亲常年不在家,母亲便承担了家里的一切事务,她勤劳一生,但毫无怨言。过重的生活压力使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母亲60岁不到却做过三次手术,但她总是开玩笑说:“我受过了“两面三刀”,还怕什么?””母亲天不怕地不怕的乐观精神让我汗颜。她常说,没有能难住人的事!是的,人生来就是要奋斗的,要能够承受住苦难的。这样的人生才足够丰厚!
结婚后,让我至今引以为傲的是,我进入并开始生活在一个红色革命家庭。爷爷奶奶是跟着毛主席革命走出来的。他们结婚后奶奶才开始上夜校学习,因工作需要,奶奶一直坚持自学,最后上了西南政法大学。奶奶常用她的经历教育我们和孩子:好好学习,思想进步!爷爷奶奶的青春献给了光辉的革命事业。直到老年奶奶依然关心国家时局,每天晚上坚持看《新闻联播》。汶川地震那年,奶奶从电视上看到了这个消息,担心焦虑,打电话把在法院上班的三叔叫来,说:“我要支援汶川,我要义务交党费!”就这样,在三叔的帮助下,奶奶交了一千多元党费,才安了心!奶奶把获得的荣誉证书郑重地挂在墙上,并嘱咐我们:“国家有难,我们要支援!”2009年,建国60周年之际,奶奶得到了国家颁发的纪念勋章,奶奶说,要把它一代代传下去,让孩子们知道她们是革命的后代!
我们在老家住的那个小区,被大家笑称为“内黄县的贫民窟”,那里的一些老人过得也不尽如人意,奶奶觉得自己比他们条件好些,每年开春或者入冬,奶奶都会给我们小区里的老人买一些手套、拖鞋等暖心的小礼物。就是这样,奶奶的爱曾经一次次温暖了老人们的心。
奶奶年老了,生活逐渐不能自理,爸妈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她,奶奶爱吃糖糕,爸爸就经常去硝东三路口排队等候,拿到家温度正好,不冷不热;奶奶爱吃山药和江米,妈妈每天都要给奶奶蒸上热腾腾的一碗;奶奶喜欢干净,妈妈每天都要一件件手洗奶奶的衣服,妈妈说机洗不干净……奶奶有求必应,妈妈总是默默顺从,有时候我们也觉得脾气温和的妈妈有点委屈,妈妈总说:“你奶奶年龄大了,不管怎样都要顺着她,让她高兴!”
爸爸妈妈总是默默为这个家付出着,两个双胞胎女儿小的时候,家里很忙,既要照顾老人又要照顾孩子,但爸妈总是很支持我们的工作,他们总是说:“我们在家把孩子带好,你们在外面把工作做好,我们的生活才会越过越好!”就这样,我们一家累并幸福着……
在我们老家那个小区,爸爸既是大家的主心骨,又是大家的义工。小区里有什么事都找爸爸商量。哪家的电路出问题了,哪家的煤气灶坏了,都来找爸爸去修。爸爸有时候是电工,有时候又是钳工,有时候又变身为搬运工。他乐于帮助左邻右舍,得到了邻居们的夸赞。
2016年的五一,不幸降临, 妈妈因脑溢血造成瘫痪,我们骤然不知所措,爸爸毅然承担起照顾妈妈的任务,就这样在医院一呆就是两个月。出院后,爸爸每天上午都要带妈妈再去中医院按摩,并偷偷学会了一些按摩手法,回来再加强。我也从网上买了一些能帮妈妈康复的器材,我们全家总动员,帮助并鼓励妈妈进行康复训练,终于她能站起来了,能扶着慢慢走路了!这是我们全家最大的喜悦了!老公的孝顺也深深感染我和孩子,他每天都要抽空陪妈妈说话,宽慰她的心,每晚会给妈妈洗脚……曾经同甘,现在共苦,依然幸福满足!只盼着妈妈越来越好!
妈妈的好品格感染着我们整个大家庭,她病倒后,姨姨妗子都经常来我家,给妈妈洗头,洗澡,做足疗;街坊邻居也会经常来陪她说说话……老公告诉孩子:“善良能够赢得善良,好人会有好报”。在这个和谐的大家庭中,处处有温暖,时时有感动!
就这样,两个家庭的家风已慢慢并深深地融进了我的血液,我的生活,我的工作!老人的故事、家庭的美好和谐还是要给继续给孩子们讲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