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3年5月20日读书笔记

2023年5月20日读书笔记

作者: 龙套哥萨克海龙 | 来源:发表于2023-05-20 10:26 被阅读0次

    今日阅读1小时,总计2327小时,第2258日

    阅读《中国货币史》

    中国的币制,自汉末三国时起一直到南北朝的时候,还是很混乱,缺乏统一性和连贯性。当北方的一些民族还在过着游牧的自给生活的时候,南方则因实行货币减重而使物价大为波动,人民常以谷帛来代替钱币。所以这一个时代,大体上可以说是钱帛本位的时代,钱为主,帛为副。

    在两汉,铜钱的单位是钱,一钱以上以万进;到了这个时代,单位为文,一文就是一个钱,文以上以千进,一千为一贯。换言之,大数目的计算单位,由万过渡到千。汉人说千万钱,从此以后就称万贯了。所谓“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的话就是产生于这个时代。另外一种新的发展是年号钱的出现。钱上记年号,增加了钱币的史料价值,不但使钱币的时代容易决定,而且纠正了一些文献史料上的错误。

    铜钱中仍以五铢钱为主,这是中国历史上用得最成功的一种钱。王莽第一次改革币制,也不敢废五铢;后来因为要实行贬值,才大胆加以废止,可是人民继续使用。不久刘玄就铸造五铢。刘秀(光武帝)相信谶纬,想保留货泉,但结果还是恢复了五铢,史家认为是一件好事。董卓铸小钱之后,曹魏还是恢复了五铢,币制才稳定下来。南北各朝铸五铢钱的也很多。

    刘宋的币制,在中国货币史上,有特别的意义。第一,自司马晋的政权成立以来,一百五六十年间,不听见有正式铸钱的事,在货币史上好像形成一种真空状态,这是秦汉以后所绝无仅有的事。到刘宋时才结束了这种状态。

    东晋在孝武帝太元三年(公元 378 年)的诏书中,提到有人把铜钱运到广州,卖与夷人,改铸铜鼓;特别提到贪比轮钱的斤两重,运出很多。大概一些厚重的钱都在那时偷运出境,改铸铜鼓;所以到了梁初,只有中样的钱币流通。这些钱中,也是互有大小轻重的,萧衍一再下令禁止流通,只许用两种新钱,然而没有效果,所以才尽废铜钱,改用铁钱。

    北朝的魏、齐、周也曾铸钱,而且一般说来,北朝的钱币比南朝钱币整齐。说得更确切些:北朝的私铸问题没有南朝那样严重,因而才显得规矩些。

    在这个时候,中国钱币艺术的水平突然提高:南朝的陈钱和北朝的周钱都是异常精美的;而且在钱币的制作上,南北相像,都是狭缘,文字书法都近乎玉箸篆;三种周钱和两种陈钱都有内郭。永通万国钱篆法华丽,可以认为是魏晋以来钱中之冠。南北钱币在制作上的这种接近,不应当是偶然的,它是当时整个中国造型美术发达的反映。

    铸钱加上锡镴是开皇五年前后的事,而且是出于政府的规定。这种白钱很可能就是杨广在扬州所铸的。这种钱之为隋钱是毫无问题的。第一,它的颜色同史书所称的白钱相符。第二,它的制作同上面那种所谓置样五铢有几点相像的地方,如五字旁边有直画形成内郭线,阔边,钱背更是同置样五铢一样,即内外郭都肥。所不同的是比较小样,但厚重的也有三公分多一点。文字笔画很细,而且书法不像置样五铢,而像陈五铢,五字曲笔。这些特点不但不排斥它为杨广所铸的可能性,反而加强了这种可能性。杨广是平陈的元帅,开皇十年正是灭陈后的第二年;杨广平日接触过许多陈钱,一定会发现陈钱书法比魏钱的书法要漂亮得多

    这几百年,在中国美术史上,是一个伟大的时代。由于受到佛教美术的影响,中国的造型艺术在原有的基础上渗入一些外国的血液,而获得了高度的发展。钱币的艺术水平一般是很高的。孝建钱文的书法以及南陈、北周钱币的文字和制作,都有高度的艺术水平。

    由晋到隋那三四百年间,金银的使用又比较盛行起来,特别是白银。这点大部分是受外国的影响,因为使用金银的地方,是以交广和河西为主。交广是中国海上贸易的集中地点,波斯等国人很多,他们是使用金银的。河西则为中国陆路贸易的大门,同拜占庭波斯等国的关系很密切。至于其余地方,则因国内币制混乱,所以容易接受金银。

    为什么在盛用黄金的西汉不铸金银钱,而在两晋南北朝铸造金银钱呢?也许西汉曾铸造过,可是不见记载。这问题单从当时币制的混乱是不能解释的,因为金银钱并不是正式代替铜钱的。金银钱的铸造似乎是受了外国的影响,受了外国金银币的启示而铸造出来的。

    谷帛在中国,是两种重要的支付工具。它们的货币性,各时代只有程度上的不同。当钱币缺乏的时候,或当币制太不统一的时候,或当货币购买力波动得太厉害的时候,谷帛的货币性马上增强。有时甚至于完全代替钱币的地位。这种事情,在外国也有过

    中国人是一个讲究实用的民族,西汉的理论家,已经一再说到金银和钱币的无用。几百千年来,中国人不知经过了多少次丧乱。战争、天灾和通货贬值,总是接连发生的。在这种时候,人民有钱买不到所需要的东西。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最重要的无过于谷帛。这两种实物作为货币,虽然有许多缺点,但在乱时,它们是人民所最愿意接受的东西,这是货币所最不可缺的一个条件。

    中国的布帛,历代都有定式,汉以后都是每幅阔二尺二寸,长四丈为匹。北魏仍遵用这定式,布帛每幅宽二尺二寸,长四十尺为一匹,六十尺为一端。其间曾一度发生粗制滥造的情形,所以在延兴三年(公元 473 年)颁令严格依照标准

    从救济的内容来看,也可以发现同样的倾向。西汉时救济是用钱币,而且数目相当大。

    当时为什么货币使用的范围缩小了呢?这应当是由于当局的政策。不管这政策是积极的紧缩政策也好,消极的不进一步实行贬值的政策也好,效果是差不多的。因为经过汉末三国时期的货币混乱,北方的货币经济本来就衰退了一些。吴蜀方面,由于大规模的货币贬值,一般人民也产生了重物轻钱的心理,物价偏高。后来许多铜钱流到南方夷人方面去,特别是厚重的所谓比轮钱,被运到广州卖与夷人,改铸铜鼓。这使中原钱币减少。当局也不讲究鼓铸,许多支付,可以不用钱币的,就不用钱币,而用实物。

    司马氏从曹家手里夺取政权是用阴谋的方式,没有引起大的内战。但司马氏的政权建立之后,就有不断的战争。如咸宁五年(公元 279 年)的对吴战争,动员了二十几万的军队。惠帝的时候,有八王之乱。惠后北征荡阴,返驾时囊钱只有三千,以为车驾之资。惠帝被成都王颖带走,逃难的时候,只向部下借到三千个钱来买饭吃。惠帝还没有死,北方的所谓五胡已开始活跃起来,一个一个称王道帝

    在建康建立起来的东晋政权更是衰弱。且不说内部的许多困难,外患也是无穷的。前有后赵的石勒,后有前秦的苻坚。东晋政权也曾几次作收复中原的尝试。太元八年(公元 383 年)淝水之战,苻坚发骑兵五十二万,戍卒六十几万,前后千里,东西万里。东晋方面不慌不忙,以几万人来应付,而且取得了胜利。没有听说发行过什么大额货币。这一方面说明当时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也说明淝水之战同赤壁之战一样,是一次速决战

    至于西北一带,币值相当稳定。例如河西一带,大概要算当时中国最安定的地方,使用汉魏五铢,物价不会很高。还有巴蜀地区,使用汉兴钱,可能还有蜀汉的钱币。汉兴钱轻小,巴蜀物价应当比河西要高。

    南朝的时间,虽然比两晋长不了多少,但是在币值上,有更多更剧烈的波动。这种波动反映了当时政局的不安定。

    在元嘉二十七年以前的二三十年间,社会是比较安定的。史家说是“区宇宴安,方内无事”,“氓庶蕃息”,“奉上供傜,止于岁赋”,“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这就是所谓“元嘉之治”。三十个钱一天,一家便可以食肉

    萧齐的通货紧缩,我们应当看作是当局的政策,并不真是因为铸钱成本高。因为如果有意实行货币贬值,随时可以铸造大钱。萧齐继承刘宋的政权,知道通货贬值给予自己政权的威胁远过于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对于生产者是一种打击,但对于消费者却是一种恩惠,士大夫阶级都是消费者。特别是萧道成对于低物价有一种不正常的偏爱。

    南齐的通货紧缩,到末年大概已有回涨的趋势,因为府库里的蓄钱放了出来。南齐的二十几年,因为没有战争,所以物价没有发生很大的波动。但萧梁的五十几年,却有不断的战争,先后有北魏的南侵,中间有侯景之乱,所以币值不能维持。

    北魏的经济,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在东晋隆安二年(公元 398 年,即后魏太祖天兴元年)以前,他们还是过着纯粹的游牧生活。他们同其他部族的冲突,主要目的是掠夺奴隶和畜产。他们有经常狩猎的习惯。他们的地名都与野兽与家畜有关系,如羊羖、豺山、马城、青牛山、虎圈、白鹿坡、牛川、蟠羊山、犊渚、马髦岭、犊儿山等;他们有名叫羊儿的王子,有名为虎头的皇叔,有叫皮豹子的大将。对于官吏的赏赐是用牛羊。他们怕的是瘟疫,而不是水旱,正如农业社会的人所怕的是水旱,而不是失业一样。

    宇文泰创立了一种府兵制,使大批当兵的人,除军事训练外,既不生产,也无其他赋役。武帝宇文邕更加重视这种工作,这使北周的军事力量加强了,但必然会增加财政上的开支。所以宇文邕一即位,马上就铸造大额货币,实行货币贬值。首先是铸造布泉,一枚当西魏五铢五枚,这就等于减重。

    炀帝即位以后,开支浩繁,如建设东都,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开凿运河,发男女七百万;游幸江都,舳舻相接,二百余里;修筑长城,又兴众百万。其中有些属于建设工程,尤其是开凿运河,解决了南北的粮运问题,在长期看来原是有益的。不过各种大工程同时并兴,国家财政就负担不了。

    中国自魏晋南北朝到杨隋这几百年间,在政治上是四分五裂,在制度上更是混乱到极点。物价的记录很少,而且多是特殊物价。钱币也各时各地轻重不一,度量衡也没有一定的标准,所以即使有正常物价,也不能同前代或后代作比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3年5月20日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pco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