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一直在追读九秋之菊老师的小说《添香》。这本小说目前更新到22章,在读的过程中,除了丰富多彩的故事吸引我外,让我也学习到了很多卓越的写作特点。
一, 细节描写
这部小说中,老师善于用细节描写来凸显人物性格和家庭地位。
在祭祀时,父亲刘保衡发现二儿子,三儿子没到时:“脸一沉,视线落在妻子刘王氏身上,无声地逼问原因。”
“老爷……刘王氏屈膝微微弯腰,双手交叉垂在胸前,小心翼翼地解释。”
“这种事绝不允许再发生第二次。”
父亲“训话时,全家人必须跪着聆听,小四的娘也不例外。”
从这些细节描写我们可以看出,父亲在家里的威严,以及母亲在家里的卑微地位,也映射出当时的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
当香炉突然滚落神龛,父亲,母亲都吓傻了,一时不知道如何是好时,小四“起身捡起香炉,恭恭敬敬地放回神龛,再拿起三炷香递到爹爹手中。”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小四,反应快,胆大,心细,有主见。也为她后面反抗裹脚,做了性格上的铺垫。
小四带着酒去找先生取名的细节描写,也增添了小四的有思想,追求上进和对家庭地位的反抗精神。
当父亲看到调皮的二哥从神龛下面爬出来,嘴上沾满偷吃的供品,并且把酒神仪狄的脚砸坏时:“又惊又怕,双膝跪在神龛前,倒头就拜,口中反复念叨……不怪我儿文成,他厚道,纯良……。要责罚就罚小四吧,一切皆因她不肯裹脚引起……”
从这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出父亲对二哥的纵容和偏护,更能看到二哥的调皮捣蛋,无法无天的一个性格形象,也为后来二哥败家,埋下了伏笔。
小说中,通过描述三哥藏在酒缸里不去上学,原因是在学校里受人欺负。这一点描述,展现三哥的懦弱和不求上进。
大哥因为眼睛残疾,被父母嫌弃,常常不让他参加祭祀活动。
通过这些细节描写,把刘家一家人的人物形象和性格形象都凸显出来了,也为后来刘家生意颓败,和旨当家埋下伏笔。
小说中,每一个人物形象,通过细节描写,动作描述,表现出来,更生动,更形象,更逼真,同时增添了画面感。
二, 留线头,铺垫故事,埋下伏笔。
1. 和旨偶然听到父亲联手同行排挤,打压叶家酒坊,以及三哥同学,自己的对头叶天朗的突然离校,都为后面的商业竞争故事,埋下伏笔。
读到22章时,和旨家和叶家的酒坊竞争已经开始了,也接上了前面的排挤和打压的铺垫,故事展开合情合理,更能凸显矛盾焦点和事实的残酷。
2,春生初到和旨家看到褐色小酒坛发楞,眼圈发红,流眼泪……并说出父亲喝过皇家御用酒坛里的酒。读到22章时,这段故事尚未出来。我猜想,这一定是一段有关宫廷竞争的秘闻……有前面的铺垫,让读者总想知道,究竟是怎样的一段秘闻故事。
3,和旨收留失去味觉和嗅觉的酿酒耙头高鸿福,以及大哥虽然眼瞎,但拥有超级敏感的嗅觉和味觉。我读到这里,感觉也是一种伏笔,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铺垫。
三, 对比性描述,凸显差异。
小说开头描述刘记酒坊大门的厚重大气,以及第六章描述酒坊的规模和阔气,都是凸显刘家酒坊的兴隆和气派。第七章重墨描述了父亲刘保衡买了一辆马车,这个马车的奢华和舒适,在东京首屈一指。父亲刘保衡决定用这辆车每天送二哥,三哥上学,家境如此优渥,可偏偏就不让和旨上学。可见,父亲重男轻女的严重思想。
这些重墨描述,体现刘记酒坊的辉煌时刻,也为日后破落形成对比。
“当曾经阔气的刘记酒坊门上出现斑驳的痕迹时,和旨已17岁。”
这里“斑驳的痕迹”与开头刘家酒坊气派的门楣做对比,显示出此时的刘家经营状况已经破落,同时,这句话也是一个恰到好处的时间过渡。
刘家酒坊下乡收粮,连头小毛驴都没有,只能一家人推着小推车步行去,与辉煌时刻刘家奢华的马车形成鲜明的对比。
收粮路上,遇见叶家少爷骑着大红枣马,带着浩浩荡荡的收粮队伍,又形成鲜明的生意对比。
叶家当年败走东京,如今霸气归来,令人忍不住感叹,生意场上,真是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
这种浓彩重笔的对比描述,凸显地位的差异变化。
《添香》这本小说故事丰富,引人入胜,画面感强,人物形象鲜明,九秋之菊老师不愧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知名作家,除了品读她丰富多彩的故事外,她的写作手法也很有特色,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今天,我罗列的这一点点感悟,只能算是浅读理解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