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不是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提到李严,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有李严这个人。“先主病笃,托孤于诸葛亮,尚书令李严为副。”这个意思就是李严与诸葛亮一起同为托孤大臣,不过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
李严究竟是何许人也,居然一下子成为了可以比肩诸葛亮的人物?《三国志》〉李严传记载:“ 李严字正方,南阳人也。少为郡职吏,以才干称。荆牧刘表使历诸郡县。曹公入荆州时,严宰秭归,遂西诣蜀,刘璋以为成都令,复有能名。建安十八年,署严为护军,拒先主于绵竹。严率众降先主,先主拜严裨将军。成都既定,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
这句话基本概括了李严的为人及功劳:有能力,是能臣,但对于刘备,最大的功劳是本应该“拒先主于绵竹”,但是却率众投降刘备,有开疆拓土之功勋。刘备死的时候,“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由此看来,李严之所以被任命为托孤大臣,主要是李严既是一个能臣,还是一个益州势力的代表,更重要的是益州势力中亲刘的代表。
刘备不论是占领荆州还是益州,都是行色匆匆,没有来得及消化各方势力,但并不意味着刘备不知道这些,于是在自己身体不行的情况下,他不得不把这个担子交给善谋的诸葛亮,但是为了减少诸葛亮的阻力,他把李严作为托孤大臣,稳定益州的势力,换得时间给诸葛亮与刘禅。作为玩弄政治、权谋的高手,刘备在这方面因该是得心应手。
对于这样的安排,李严感觉还是能够接受并满意的。 李严曾经对与孟达写信:“吾与孔明俱受寄托,忧深责重,思得良伴。”可见他对刘备这样的安排比较满意。
但这样的满意只是暂时的,诸葛亮对于刘备的安排是心领神会的,要想蜀国政治稳定,就必须消弭各方势力的争斗,所以诸葛亮大力推行法治西蜀外,也在想尽办法剔除潜在的威胁。
诸葛亮在蜀国几年的休养生息,蜀国已经一片太平,此时的李严大概是意识到了长此下去,将不再有自己什么事,这就意味着他和诸葛亮蜜月的结束。史料没有双方交恶的记载,至于内心的猜忌,就只能顺理进行分析了,因为同为托孤大臣,又为两股不同势力的代表,要说没有一点芥蒂,怕是不可能。
诸葛亮北伐,让李严看到了希望,他决定利用这个机会扳倒诸葛亮。曹真大举进军的时候,诸葛亮命李严将二万人赴汉中。又奏请李严之子李丰为江州都督督军,后又走奏请李严以为中都护署府事。
李严决心利用这次机会,《三国志》李严传记载“九年春,亮军祁山,平催督运事。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平遣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喻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平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欲以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也。又表后主,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这个意思就是李严督粮不济,矫旨要诸葛亮退兵,诸葛亮退兵,他却故意推脱自己督粮不力的罪责,反在刘禅面前恶人先告状。但是玩政治,他选错了对手,诸葛亮的政治水平之高远出于李严的想象,另外他也错估了形势,此时的蜀国上下都已经是诸葛亮的人,刘禅根本不可能舍诸葛亮而取李严,结果可想而知。 诸葛亮拿出了李严手笔书疏本末,李严理屈词穷,只能认罪。诸葛亮此番没有手软,于是将李严的所作所为全部揭露:自从先帝驾崩,让李严为托孤大臣,但是他只想着自己,而且经常搞些小恩小惠,获得名声,全不忧虑国家大事。我带兵北伐,希望让他带兵前往镇守汉中,却再三找借口推辞,并无前来汉中之意,反而想把五郡连并起来,自己作巴州刺史。去年我打算西征,想让李严主管镇守汉中,李严却说司马懿等在那边开府召聘人士作大官。我其实早就知道他的死心,只是顾全大局,给他一些利益,还上表奏任他的儿子李丰主管江州事宜,给他如此的破格待遇,本想解决一些问题。李严上任后,为臣将大小事权全部委付于他,朝廷上下都奇怪我为什么这样的厚待李严。正是因为国家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与其揭批李严之短处,不如对他褒扬鼓励。只是认为李严本性不过是为了得到一些荣誉、利益而已,哪料到他竟然存有颠倒是非之心,以致如此。如果这种人和事任其存在下去,必将导致国家的祸败。这是为臣愚暗,说多了徒增愧咎之情。”乃废平为民,徒梓潼郡。”
从这一份折子来看,李严应该是有着诸多的小算盘被诸葛亮抓在了手里,而且诸葛亮为了大局也好,还是稳定也好,一直隐忍未发直到这次粮草的风波。看来前面两位托孤大臣的相安的确只是表面现象。不过李严把诸葛亮作为对手,或者说取而代之,的确有点不明智。李严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可以说李严走了一着臭棋。
其实两个不同势力的托孤大臣说有嫌隙,大家都觉得是可以理解的,但关键是看在什么事上,李严就是在错误的时候选择错误的事情做为载体来向诸葛亮发难。时间是选择在对外的战争上,事情是把大军进攻与撤退当作儿戏,更甚者是以粮草问题作为切入口,这真正是犯了大忌。尤其是在谨慎著称的诸葛亮面前,诸葛亮便将李严的前后书疏原本手迹递上去,李严的谎言不攻自破。此时李严辞穷理屈,只能叩头认罪。
李严选择诸葛亮当对手,也注定了其下场:其一,刘备的安排尽管已经安排李严为托孤大臣,表面上与诸葛亮一样,这只是从工作的表面来安排,既是安抚李严,也是安抚益州本土势力。但实际上私下里,要刘禅兄弟事诸葛亮如父的安排无疑是给诸葛亮增加了大的砝码。其二,从能力上而言,李严很显然比诸葛亮要欠缺很多。其三,诸葛亮在蜀国的威望远不是李严可以企及,尽管李严是益州势力的代表,但是诸葛亮兼顾刘备本身势力以及后来归附势力,更何况益州有部分势力也是站在诸葛亮一边的,否则李严的那些小事诸葛亮又怎么会都知道呢。由此三点,李严是必败无疑。其实李严能做出这些事情,可能是由于其心胸所致,当然与诸葛亮比较强势有关,或许他认为诸葛亮一直压他一头,也想怨恨在心,想翻盘。但事实上,无论从哪方面讲,他不可能超出诸葛亮,而他最终在粮草上所作的文章,更是愚蠢之极,而且手法、手段均不在诸葛亮的眼里,于是诸葛亮只要一动手,李严就完了。这的确让人唏嘘不已。不过好在诸葛亮没有赶尽杀绝。只是废他为民,流放梓潼郡。事后诸葛亮还重用了他的儿子李丰。诸葛亮此举也是尽显高明,给人感觉就是以德报怨,而戏剧性的是,李严的儿子李丰也站在诸葛亮的一边。
公元234,李严听说诸葛亮去世,认为再无其他的大臣敢再用他,也郁郁而终,发病而死。在这一点上,他似乎又是诸葛亮的半个知己,其实离开了诸葛亮这样在对手和搭档间游离的暧昧,李严也就没有了容身之地。因为他这样的人,不是谁都可以使用,更不是所有人都能够付之以信任。只是可惜,政治的路,有时候一步走错,就再也没一回头路,李严就是如此,倘若当初他能够尽心尽力,配合诸葛亮,只怕又是另一番局面,尤其是诸葛亮死后,他的机会就更多了,可惜的是,他选择了铤而走险,于是他只有了对手而没有了朋友,最终不得不孤独终老。
̩�0�8��i�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