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二天。上了一节专业课,讲到了行业动态和发展走向。老师说我们学校的毕业生毕业大多去了企事业单位的相关层和支持层做翻译,去学校当老师的也有,真正去本地化公司做翻译的很少。下课后我问老师,是因为他们对翻译的要求比核心层低,但薪水和前景比核心层好吗?老师说,对,可以这么说,相关层和支持层工作更为稳定,而翻译公司基本全是私营单位,缺少稳定性,我们同学一直喜欢去事业单位,当公务员等,遇到疫情期也会照发工资那种,一般企业遇到疫情期都会非常痛苦。但事业单位的翻译岗需要细分,50%工作做翻译,另外50%做其它事务性工作。纯翻译职业是吃青春饭的,做到一定程度要转到管理岗。
想想也挺愁人。工作六年,三年公司,三年自由,遇上专业排名TOP1的院校MTI取消二外,考上之后也要面对很多不确定性。也许人的一生就是由各种不确定性构成的。自由译员挣得确实不少,但每天自己坐在家里面对电脑,沉浸在网络和文字中,没有人际交流,时间长了也受不了,没法脱单,关节弹响越来越严重,最大的动力就是时间自由赚钱多。真不知道自己的性格适不适合当公务员,如果工作待遇和前景真的比自由职业好,那改变一下也不是不可能的。但毕业时就三十一岁了,自己心里也很明白,很多公司并不喜欢招大龄女员工,但是现在的自己已经不是当初的自己了,不去公司就做自由职业,这个退路也不错。
两年的读研时间其实并没有那么长,一个学期四个月,研一不能实习的两个学期,能上七八个月的课,研二上开始实习和忙论文,真正的上课时间一周也就三天左右,研二下没有课,继续实习工作写论文,从没考虑读博,更没想过进大学当老师。来到这里才发现,其实自己只是一个普普通通,默默努力,靠着点对语言文字的天赋考进来的大龄学生。这里的本科生分数线仅次于清北,研究生都是各大高校里优秀的本科生,其实有专业经验的我在这里上专业课并不吃力,反而充满欢喜,无比期待。但是如果回到几年前读本科的我,这里是我想都不敢想的地方,更谈不上来这里读研。因为我身上始终有一种不安全感和焦虑感,总觉得不能做太清闲的工作,不能做太没价值的事情,而且要找到自己擅长的东西,哪怕工资低点,在大公司里学校不起眼不受待见,也要坚持下去,学到点东西,因为如果出生于社会底层的工薪家庭,想要摆脱贫穷的现状真的很难,所以毕业后一直在成长,不敢虚度光阴。
记得刚入行时在微博和知乎上关注了很多行业博主的账号和相关话题,但后来都取关了。自己是新手小白的时候总想了解下别人的经验,当自己熟悉了这个行业之后,发现真正有资源有经验的人压根没时间上网到处分享自己的经验。二八定律无论在哪都存在,百分之二十的人掌握着百分之八十的资源,而剩下百分之二十的资源要分给百分之八十暴躁迷茫的从业者。网上的主流声音是,单价低,不挣钱,市场乱,工作枯燥,对身体不好,语言只是工具,这个行业即将被机器取代。本来是想关注一些招聘信息,看到这些气得很想骂人。动动脑子想想看,为什么你眼中的行业是这样的?因为你干得不好,翻译得太烂了啊!你不想想,单价高结算及时让人舒适的单子有的是,干得好的人都在闷声赚钱,哪有时间在网上发牢骚!没准看你抱怨人家还偷着乐笑话你呢!
其实自己也是从新人开始被一路压榨过来的,只不过自己熬过了那段最艰苦的日子,现在看清了这个道理。从不后悔自己走过的路,做过的选择,虽然今后的不确定性也很大,但也不后悔自己考研的决定,因为我相信外语圈王牌院校的实力。天资有限,就算时光倒流回高中也考不进来,本科时代没考这里的研究生,但也没考上,只能做个大器晚成的学生了。虽然读研时每天都会自卑,但心里明白自己并不差,还要继续努力。
至于毕业是去外企?互联网企业?民企?事业单位?只能到时候看情况了,希望时光能带给我想要的东西,不辜负自己付出的努力。
不知不觉我居然一口气写了这么多!第一次在简书上写这么长的随笔,写给自己看看,打字的时候不觉得怎么累,说话说多了觉得挺累,可能干啥都是天注定的。不写了,做作业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