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蛹 2019-05-09
在我的一阶课程里,有请学员们预习24个逻辑错误、防御机制等内容。有同学对此不太理解:我们是来心灵成长的,看逻辑错误用来做什么呢,我们又不是来学逻辑的?
我想就此来说说。
众所周知,在我这里,成长的主要方式是:觉察。初级课我们讲过关于纠结等等......有些人没听过,也没关系。试想,一个人如果内心有纠结,有一些痛苦、难受,很多时候,其实是由我们的想法、信念引起的,是不是这样?
这些想法、信念,在我这里,统称为:念头。比如:他怎么可以这样对我呢?比如:他为什么这样对我!又比如:啊,是我不够好啊......等等。
我们的情绪,往往和这些念头紧密相连。于是,觉察这些念头的内容以及这些念头背后隐藏的逻辑,就变得很重要了。
我们内在的逻辑,相当于我们的思维方式,直接影响我们的心境。很多时候,我们会被错误的逻辑方式所蒙蔽,绕在各种念头里面出不来。包含逻辑错误的各种念头,就像一个迷宫,一个没有出路的迷宫......
下面的图,一张是莫比乌斯环,一张是克莱因瓶。
莫比乌斯环
克莱因瓶
我在表达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的思维,有时候就会绕到类似这样的“循环”中。然后我们就会越想越痛苦。就比如经典的:你为什么这样对我?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我们把关注点都放在探索对方为什么去了。如果了解了我们思维的逻辑错误,就能比较容易的看出这里有存在问题的。
我有一个学生,我让他看24个逻辑错误,他看了之后惊呼:“啊,这里面的一大半都是我经常说经常想的!”所以,就我的经验来说,如果不能轻松的看到逻辑错误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觉察自己,就几乎是一个梦想。
接下来,我们来具体看看24个常见的逻辑错误。
第一条:稻草人
稻草人是用稻草扎成的小人,它不是真正的人。在这个比喻中,“稻草人”意味着容易对付的事物,你先把对方的观点变成一个容易推翻的版本,然后将其驳倒,但实际上你驳倒的并不是对方真正的观点。
在与他人辩论的过程中,如果你为了能够更加轻松地攻击别人,而故意歪曲了别人的观点,例如,夸张、歪曲,甚至凭空创造了别人的观点,来让你本身的观点显得更加合理。这就犯了稻草人谬误。这不但影响了理性的讨论,也影响了你自己观点的可信度。
举例
甲:我自小就喜欢台风天气。
乙:多么冷血啊!你知道台风造成多少人命伤亡和经济损失吗?
注释:台风的破坏力非常大。甲冷血到喜欢这种惨象?不见得,他说他喜欢台风天气的时候,脑中想到的可能只是他的个人感受——喜欢凉爽的天气,或者喜欢风中怒吼的刺激感。然而,在乙的道德大棒之下,甲真是百口莫辩。稻草人被轻易打倒,甲也黯然退下。这个稻草人很成功,旁人一时也难以看出问题。
举例
甲:我喜爱日本艺术。
乙:什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侵略过中国,你怎能喜爱他们,你这个汉奸卖国贼!
注释:“喜爱日本艺术”与“喜爱日本军国主义”是两件事。
举例
小明:“你为什么不回我的微信?”
小华:“我昨天在忙,本来要回,后来忙着忙着就忘了。”
小明:“我知道在妳心中,工作比我重要。”
举例
老婆说:“老公,该打扫车库了”。老公抗议道:“什么?又要打扫了?难道我每天都要打扫车库吗?”
也就是说稻草人谬误便是对论点进行断章取义和偷换概念。稻草人谬误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在论证中一定要保证论题的一致性,否则犯了稻草人谬误是无法有效的削弱论点的。
第二条:错误归因
你从两个事物可能存在相关性,就得出一个事物是造成另一个事物的原因。
你看到了两个事物同时存在,就觉得其中一个事物是另一个的起因。你的错误在于,同时存在的两个事物未必有因果关系,可能这两个事物有共同的起因,或者两个事物根本没有因果关系,它们直接的共存只是巧合。一个事情比另一个事情先发生同样不能说明两个事物肯定存在因果性。
举例
小明非常饥饿,买了一只烧鸡、两个烧饼,吃了但还是觉得饿,于是又弄了两碗米饭吃掉了,才觉得饱了。于是小明总结:烧鸡、烧饼都不充饥,只有米饭才管用!
举例
看到马云成功了,小王总结道:他不就是早干几年电商么?看到华为成功了,小赵总结了:人家就是狼性精神加技术牛逼。
这类人在分析问题的时候,是很难把所有条件所有的因都挑出来的,一个是知识储备不足,而另一个则是——思维惰性。
第三条:诉诸感情
一个论证犯了诉诸情感谬误,当且仅当,它试图通过诉诸人的情感而不是理性去证明结论为真。
你操作的感情可能包括恐惧、嫉妒、怜悯、骄傲等等。一个逻辑严谨的论述可能激起别人的情感波动,但是如果只用感情操作而不用逻辑论述,那你就犯了诉诸感情的错误。每个心智健康的人都会受感情影响,所以这种谬误很有效,但这也是为什么这种谬误是低级和不诚实的手段。
举例
小红在饭店看到小明吃狗肉,于是上前训斥:“你怎么可以吃狗肉,小狗多么可爱,就像小朋友一样,你忍心伤害小朋友吗?”小红犯了诉诸感情的谬误。
举例
妈妈这么爱你,怎么会骗你呢?
举例
买了我们的车,你就拥有了比他人更高的身份。
第四条:谬误谬误
你看到别人的逻辑有错,或论述水平很低,就认为他的观点中没有正确之处。
很多时候,辩论的赢家获胜并不是因为观点正确,而是因为辩论技巧更好。作为一个理性的人,你不能因为别人的论述中存在谬误或者错误,就认为别人的观点一定是错误的。
举例
A:“我们需要膳食均衡,因为这对管控雾霾很用帮助。”
B:“什么乱七八糟的论述!看来膳食均衡就是骗人的。”
举例
汤姆:“我说英文,所以,我是英国人。”
小张:“美国人、加拿大人还有其他一些国家的人,也说英语。把说英语和是英国人联系在一起,你这有逻辑错误。所以,你不对,你不是英国人。”
注释:汤姆可能是英国人,也可能不是。他的论点有谬误,不足以说明他的结论是错误的。
举例
小王:“所有的猫都是动物,咪咪是一只动物,所以,咪咪是一只猫。“
小张:“你这么说犯了逻辑错误,所以,咪咪不是猫。”
第五条:滑坡谬误
又叫过度引申。“如果发生A,接着就会发生B,接着就会发生C,接着就会发生D,……,接着就会发生Z,所以A不应该发生”,使用连串的因果推论,却夸大了每个环节的因果强度,而得到不合理的结论。
你不讨论现下的事物(A),而是把讨论重心转移到了意淫出来的极端事物(Z)。因为你没能给出任何证据来证明A的发生一定会造成极端事物Z的发生,所以这是一种诉诸恐惧的谬误,也影响了人们讨论A时候的客观性。
举例
小红反对同性恋婚姻,因为她认为如果我们允许同性恋结婚,那么就会有人想要和桌子、椅子结婚。小红犯了滑坡谬论。
举例
必须好好学习!如果不好好学习,就上不了好高中、上不了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就只能扫大街!你难到想一辈子扫大街吗!
举例
“连个房间都收拾不好,以后能干好什么其他事儿?”
第六条:人身攻击
通过攻击一个人本身(人格、地位、动机、态度、阶级或处境等),而不是攻击其论点,来转移讨论话题,最终达到诋毁其论点的目的。即,所谓的“对人不对事”。
人身攻击时不一定是直接进行攻击,也可能是通过背后捅刀子、暗示听众等等方式来造成对对方人格的质疑。你试图用你对别人人格的攻击来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
举例
当小明提出了一个很合理的关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提议的时候,小红说她不相信任何小明说的话,因为小明不爱国,经常批评政府,不懂得感恩。小红犯了人身攻击的谬误。
举例
“你又不是历史学家,你有什么资格发表看法?”
举例
“你是石油公司的员工,为了利益,你当然会质疑全球暖化!“
第七条:诉诸虚伪
我指出你的错误,你反过来指责我的错误:“你不也曾经.....”,从而回避承认或解释自己的错误,这是常用的逃避问题乃至降低内心负疚感的一招。
你想要把通过用批评回应批评的方式,免去你为自己辩护的责任。你通过这种方法来暗示对方是个虚伪的人,但是不管别人虚伪与否,你都只是在回避别人对你的批评。
举例
A:“你怎么没经过我的允许,把我的书给扔掉了?”
B:“上次你不是也没经过我允许,把我的零食吃了么?”
举例
“凭什么他做了你不说他,我做了你就要批评我?”
举例
A:“自习期间请不要大声讲话” B:“你不也在讲话?”
举例
“对不起,麻烦您安静一下,打扰到我看电影了”
“谁让你坐我旁边的?我又没请你。”
第八条:个人怀疑
你因为自己不明白或者知识水平不够,就得出一个事物可能是假的的结论。
一些很复杂的概念,比如生物进化等等需要一些基本的理解和知识。有些人因为不理解这些复杂的概念,而觉得这些东西是错误的。
举例
小红指着块石头说:“你说进化论是真的,那你让这块石头进化人给我看看。”小红犯了个人怀疑的谬误。
举例
“我不懂这玩意儿,所以它不可能是真的。”
第九条:片面谬误
在自己的论点被证明是错误的时候,通过改变规则、编造例外或特例来给自己开脱。
人都不喜欢被证明是错的,所以当被证明自己是错的时候,总会想办法给自己开脱。只有诚实和勇敢的人才能面对自己的错误,并且承认自己犯错了。
例子:小红说自己有特异功能,能用塔罗牌算出未出生小孩的性别,但是孩子生下来后发现猜错了,于是她就说是算命的人缺乏信仰。小红犯了片面谬误。
举例
“我知道咱们家的约定是,谁弄乱了东西谁负责打扫。但是,我刚才弄乱了可我并没觉得是个事儿,要是你看不下去,你应该去打扫。”
举例
“我们公司的制度是出差坐经济舱。但我是老板,我得坐商务舱。”
第十条:诱导性问题
问题中预设了某种圈套,对方无论如何回答都难免负疚难堪。
你试图用诱导性的问题来逼对方回答你提出的低级问题,从而破坏理性的讨论。
举例
小红怀疑自己的丈夫孙越搞外遇,为了一探究竟,于是就问他:“陈轩的屁股上是不是有个胎记?”小红使用的就是诱导性问题。
举例
甲:你还在抽烟吗?
乙:没有。
甲:看吧!你果然抽过烟!
甲的问题已预设乙抽过烟,乙无论回答“是”或“否”,皆无异于承认以前抽过烟。 如果乙根本没抽过烟,最安全的做法是回答“我从未抽过烟。”或干脆不回答。
举例
“你觉得陈大文身高是多少?”“160公分。”“确定吗?再给你一次机会,好好想想。”“我觉得是160公分。”“你要不要再考虑一下?”……
第十一条:举证责任
你认为举证责任不在提出观点的人,而在于质疑观点的人。
当有人提出一个观点结果被人质疑后,你认为举证的责任不在提出观点的人,而在质疑者。不能证伪一个事物,或者举出反例,并不能证明这个事物的合理性。当然,如果只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一个事物是合理的并不能肯定地说明它是不合理的。
举例
A:“我们国家的应试教育体制应该要改进。”
B:“为什么要改?”
A:“为什么不改?”
注释:A犯了举证责任的谬误。本该由对方证明其断言正确的时候,人们往往被不经意间诱导,认为必须由自己证明对方的断言是错的。
举例
“此时此刻,有一个茶壶正在位于地球和火星之间的轨道绕日公转,你们肯定没法证伪吧,所以呢,这个说法是对的。”
第十二条:语义模糊
用双关语或者模糊的表述误导或歪曲事实。
你使用双关语或者意思存有歧义的语言,当你被别人批评的时候又利用这些有歧义的语言作为自己的挡箭牌。
举例
地上一个猴,树上qi个猴,一共几个猴?
举例
“向慈善组织捐助是正确的,因此,慈善组织向我们要钱也是正确的。”
注释:这里是在某一重要词语的两个或更多含义之间游移不定。 “正确”(right)一词有歧义,既可以指某事是对的或者好的(例如“这次测验我的答案都正确”),也可以指某人对某物拥有权利(例如“人人都有生命权”)。重要的是应保证在论证中所使用的主要词语的含义始终一致。
第十三条:赌徒谬误
赌徒时常有一种心态:他的运气已经连续好了这么多把,该倒霉一把了;我已经连续倒霉好几次,该转运一次了吧?而事实上,每一轮赌局都是独立的随机事件,相互之间并没有任何关联。赌徒谬误,就是强行联系独立的随机事件。
赌徒一旦深信这种联系,便会将其当做不容置疑的真理。生活中常见的赌徒谬误包括:彩民对中奖号码的分析;股市专家对大盘的“走势分析”;“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举例
“前面连着五个硬币扔出来都是正面,下一个肯定要是反面了。”
举例
“前面两次都生了女儿,这第三次应该是男孩了。”
第十四条:乐队花车
受气氛感染,人们时常不由自主地跟随乐队和花车的节奏起舞。同样的,人们的思维也总是习惯于随大流。很多人都在做同一件事情,或相信同一件事物,所以大家认为这件事情就是正确的。乐队花车谬误是指,你试图说明因为很多人都在做同一件事情/相信同一件事物,这件事情就是对的。
一个事物/观点的流行程度和它本身是否合理没有关系。地球是球形的,在人们相信地球是平的时代地球也是球形的,地球才不管你信不信它呢。
举例
看到《货币战争》那么畅销,小红相信一定是罗斯柴尔德和共济会在背后操纵着整个世界。小红犯了乐队花车谬误。
举例
“大家都这样,所以这样一定不会错。”
第十五条:诉诸权威
你利用一个权威人物/机构的观点来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
要证明一个观点,只是摘录别人的观点是不够的,至少要知道所提到的权威为什么有那样的观点。因为权威人物/机构也是会犯错误的,所以不能无条件的假设合理性。当然,权威人物/机构的观点有可能是对的,所以不能只因为对方使用了诉诸权威的谬误就认定这个观点肯定是错的。
例子:
小红不知道怎么反驳进化论,于是就说:“我老公孙越是大科学家,他觉得进化论是错的。”小红犯了诉诸权威的谬误。
第十六条:合成谬误
认为一个事物的部分所具有的特性,也是适用于这个事务的其它部分或整体。
对某些局部合理,并不意味着对其他局部同样合理。但某些人总是固执地认为,如果一个总体的某些局部具有的特性,那么这个总体的各部分也具有该特征。我们需要给出存在这种整体一致性的证据。
举例
小红在看晚会的时候发现有个歌手是在假唱,于是认为晚会上所以的歌曲类节目都是假唱。
举例
盲人摸象的故事:每个盲人都只摸到大象的一个部位,但却以为这就是大象整体的样子。
第十七条:没有真正的苏格兰人
当一个人主张「所有的A皆为B」却遇上「A不为B」的反例时,改口主张「B这种A不是‘真正的A’,所有‘真正的A’皆为B。」此时,“真正的A”和“为B”只是互相定义的套套逻辑,而原来的问题也没有解决,因为A不一定是“真正的A”。
你提出了一个观点,并受到了别人的批评,你试图用“诉诸纯洁”的方式来回避对方的批评和掩盖己方观点的漏洞,通过马后炮和修改标准的方式来维护自己有缺陷的观点。
例子:
小红:只要是心理学家,都会看《乌合之众》这本书。
小明:我做了这么多年的心理学专家,就从没看过这本书。
小红:所有“真正的”心理学家都会看这本书。
举例
A: 男人都好色。
B: 不不不, 牛顿是男人, 但牛顿不好色。
A: 牛顿不是真正的男人, 真正的男人都好色。
例子:
A: 努力一定会成功。
B: 我很努力, 但没有成功啊。
A: 你那不是真正努力, 或者努力程度还不够。
第十八条:基因谬误
你通过一个事物的出身来判断它的好坏。
你试图逃避正面的讨论,而转而讨论事物的出处。这种做法和本文第六条“人身攻击”类似,都是想试图通过已有的负面印象来从侧面攻击对方,却不能正面地回应对方的论述。
举例
非洲黑人怎么会怕中国的热天气?
举例
小明说:“150年来日本两次崛起,是因为他们最彻底地学习欧美现代文明。”
小红说:“日本明明是亚洲国家,怎么可能比俄国更像欧美国家?”
小红犯了基因谬误。
第十九条:非黑即白
你把黑和白作为仅有的可能,却忽略了其它可能性的存在。
在存在多种可能性时,却只提供两种可选的可能性。想通过非黑即白的选择来误导讨论,破坏辩论的建设性。跳出这种谬误,应该是要先发制人,多问“凭什么”:凭什么要听你的,不是A就是B啊?!
例子:
在谈到反恐战争时,总统说如果你不支持反恐战争,你就是支持恐怖分子。总统这里犯了非黑即白的谬误。
举例
抵制日货就是爱国,不抵制日货就是不爱国。
举例
年轻人就应该给其他表面看起来需要座位的人让座,不让就是没有素质,个人道德低下。
第二十条:窃取论点
你采用循环论证的方法来证明一个被包含在前提里面的观点。
你把你的前提假设默认为真的,然后利用循环论证的方式来证明它。基本可以这样认为:“窃取论点”就是要求读者径直接受结论而并不给出任何真正的证据。这种逻辑混乱的争论常常发生于人们心中存在根深蒂固的假设的情况下,因为人们已将这些深植内心的观点作为确定的观点。
例子:
我知道有上帝,因为《圣经》是这样说,而《圣经》是不会错,因为它是上帝写的。
举例
非洲是最大的洲,因为它比其他任何洲的面积都大。
举例
抽烟能要了你的命,因为香烟是致命的。
举例
学生:“为什么我这次论文没得满分?”
老师:“因为你写的内容没有达到得满分的要求。”
第二十一条:诉诸自然
你认为一个事物是“自然”的,所以它是合理、必然并且更好的。
事物的自然性并不能使之具有好或坏的属性。互相杀戮是大自然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大多数人都认为我们不应该互相屠杀。
举例
小红认为吃草药肯定比吃人工制造的药有效,因为草药更加“自然”。小红犯了诉诸自然的谬误。
举例
素食是愚蠢的,因为人类已经吃了几千年的肉。
第二十二条:轶事证据
你试图用个人经验或者单独事例,譬如生活中听闻的朋友故事,或者某一个来访者的案例,来取代逻辑论述或者有力的证据。
比起复杂而确凿的证据来说,轶事证据更容易获得,但是却要粗浅很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量化衡量的科学数据、确凿证据比个人经验、轶事要更加可信。
举例
小红爷爷是个30年的老烟枪,现在80多岁身体还很健康,小红因此得出吸烟对身体无害的结论。小红犯了轶事证据的谬误。
举例
大量吃糖不会导致蛀牙,因为,小张每天都吃很多很多糖,可他都没蛀牙。
第二十三条:德克萨斯神枪手
你在大量的数据/证据中小心地挑选出对自己的观点有利的证据,而不使用那些对自己不利的数据/证据。
简单来说,这个逻辑错误是,打哪儿指哪儿,即先有一个结论,然后为之找理由。你先开了一枪,然后在子弹击中的地方画上靶心,搞得自己真是个神枪手一样。你先决定了自己的立场,然后才开始找证据,并且你只找对自己有利的,而对于那些对自己不利的就选择性忽略。
举例
老婆:你是不是外面有了别的女人?
老公:我对天发誓,我绝对没有别的女人!
真实的情况是:他有了别的男人......
第二十四条:中间立场
你觉得两个极端观点的妥协,或者说中间立场,肯定是对的。
虽然大多数时候,真理确实存在于两种极端的中间地带,但是你不能轻易地认为只要是处于中间立场的观点就一定是正确的。谎言和实话的中间地带依然是谎言。
举例
小红认为疫苗会造成儿童自闭症,小黄从科学研究的结论中得出结论认为疫苗不会造成儿童自闭症,小橙认为两者观点的妥协——疫苗会造成儿童自闭症,但不是全部的儿童自闭症——才是正确的。小橙犯了中间立场的谬误。
举例
为了吸引更多关注,小兰认为需要重新设计公司的网站,小黄认为没必要对网站做任何改动。小绿认为,所以,最好的办法是重新设计网站的一部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