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让生活美好
这两本书,给你一座美得不可方物的杭州

这两本书,给你一座美得不可方物的杭州

作者: 西子七月半 | 来源:发表于2020-04-18 10:22 被阅读0次

最近ZJUer们都在用钉钉群直播上课,钉钉账号可以设置工作状态,看到大家设置的状态不外乎“学习中”、“休息中”等等,近日偶然看到一同学设的自定义状态:

“在想西湖”

忽觉离杭已三月矣。这几日南方家乡天气好得很,阳光浓而不烈,春风软而轻柔,于是总会想这样的天色若是放在杭州,配着苏堤断桥两边的烟柳,必然又是一派“暖风十里丽人天”的景象了。

杭州似乎有种与生俱来的能力,给还未到来的人以向往,给旅居于此的人以惊艳,给离去经年的人以怀想。

而即使到过此地的人,他们所看到的,也未必是一个完整的杭州。西湖迎来送往千千万万的人,旅客常耽于蜻蜓点水式的观景,居民也囿于两点一线的生活,真正敢拍胸脯说出自己了解杭州的,古往今来几千年,也不多。

下面推荐的两本书,作者大约就属于那敢说自己了解杭州的少数人。一本写古代的杭州,一本写现代的杭州,从外表写到里子,用文字给你一座美得不可方物的城市。

初夏书单   【1】张岱  西湖梦寻

明末文学家张岱,年少为纨绔子弟,常盘桓于江南繁华之地,长期寓居钱塘。后明亡,张岱被迫离开杭州,避世山居。

张岱对杭的迷恋到了什么程度?看他《西湖梦寻》的自序第一句就知道了:

“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

《西湖梦寻》写的是什么?

张岱自己说了:因作《梦寻》七十二则,留之后世,以作西湖之影。这是张岱晚年编撰的一部以西湖为题材的忆旧之作。

就这一片湖,有什么好讲的?

非也。全书共七十二则,按景物地理位置编排,经西湖北路、西路、中路、南路,外景追记旧游,陪你踏遍故杭州:西湖北路的玉莲亭、西泠桥、智果寺;西路的飞来峰、灵隐寺、三生石;中路的孤山、苏小小墓、苏公堤;南路的钱王祠、雷峰塔、九溪十八涧......

杭州山光水色,尽在一书中。

你以为只是单纯写景?

非也。张岱的好友王雨谦在《西湖梦寻》序中说,张岱“盘礴西湖四十余年,水尾山头,无处不到。湖中典故,真有世居西湖之人所不能到者,而陶庵(张岱号)道之独悉。”七十二则《梦寻》,不仅写景,也写逸闻,写历史,写传说,写考证......

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

初夏书单【2】  陆彦《小风小物逛杭州》

作者陆彦,1998年到2001年期间,在浙江大学中文系读三年研究生。定居杭州之后走遍大街小巷,“在更多的地方,读着巷中墙上可上溯到南宋的巷名,与深具时光之美的老房子邂逅,看着时间在老房子墙上留下的印记,体会大西克礼在《日本风雅》一书中写到的“寂色”美学—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陈旧之色”,一种古色、水墨色、烟熏色、复古色。”

一本书,写尽了杭州小街小巷、小店小贩,可以当旅游攻略看,也可以当风物志看。

我很喜欢作者在序里写的一段话:

客居京都的大陆作家苏枕书在《有鹿来》一书中写道:京都的“外”与“内”很分明,世界文化遗产、寺庙神社、町家老街、祗园灯火、白川流水、鸭川川床,都收拾得很妥帖,是专门给游客欣赏享用的“外”。

而本地人日常生活的小街、普通超市、幽深的后院,就是游客不感兴趣的、本地人不轻易示人的“内”。而居住在这里的人,似乎对游客热衷的古迹或美景也兴趣索然。外地来的游客以“我去过某地”为荣,这个“某地”,必然是京都最出名的景点。而真正的京都人,或许以淡淡的一句“我连某地都没去过呢”表达自己长居于此的身份和自家风景被游客打扰的遗憾,以及家门口的风景属于我、不必特意去看的矜持。

杭州大抵也是如此。苏堤春晓、三潭映月固然非看不可,但那些不为世人知的街头巷尾、世俗百态,加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杭州。

她温婉又张扬,美得与生俱来、不可方物。

                                                                                        图片来源:纪录片《南宋》、豆瓣读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两本书,给你一座美得不可方物的杭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pimv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