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还在盲目写作?想靠写作变现,搞清楚这3个问题会容易很多

还在盲目写作?想靠写作变现,搞清楚这3个问题会容易很多

作者: 何心亲子日记 | 来源:发表于2021-08-26 23:06 被阅读0次

    很多人说喜欢写作,但不知道写什么,写出来的东西零零散散,没有系统,或者写完自己都不愿多看。即使确定了一个领域,比如情感、娱乐、读书等,打算靠深耕变现,但还是找不到明确的切入点,总觉得前辈们该写的都已经写过了,感觉自己再怎么写也出不来新花样,于是便懈怠、搁置。所谓的热爱,也不过成了一句干巴巴的口号。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写作标准那么多,在术的层面分得那么细,可在大方向上,在我们的内心里,到底写什么,才能既让读者喜欢、又让自己爱看的东西呢?日本知名影评作家田中泰延给出了他的答案:写你想读的文章。是的,看似一句简单的话,背后深藏哲思。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低头努力,忘记抬头看方向,以致于努力了半天,却可能离我们的初衷越来越远。在适当的时候,我们需要这种难得的提醒,“写你想读的文章”,从自己的内心、从读者的视角,观察自己的写作,停下来梳理一下,才能明确方向、蓄足精神,更好地前进。

    作者田中泰延是个挺有意思的人,毕业于早稻田大学中文系,在全球知名公关公司电通公司做过24年的文案工作,在写作上可以说是有很多自己的思考了。但在《写你想读的文章:改变人生的简洁写作法》这本书里,他并没有执着传授写作的“术”,而是在更长远的“道”的层面,聊了写作教给我们的人生哲理。

    读完这本书,我总结了三个感触比较深的点,跟大家分享:在社交媒体上写作,爆款文章九成是随笔;想获得第一手素材,最好去图书馆;写作人的宿命,终归是寂寞。

    1、在社交媒体上写作,爆款文章九成是随笔

    如今,大多数写作者劳作的地方,就是新兴的社交媒体,它不同于传统媒体。传统媒体上的内容,多是基于事象(比如新闻、通讯)或者意象(比如小说、诗歌),这点我感触比较深,在报社工作时,每天头等任务就是找线索写新闻,每个月有任务量,而且一定要保证线索可靠、新闻真实,真实就是新闻的生命。

    而如今社交媒体上的内容,多是随笔,也就是作者说的“在事象和意象交织之处,产生的文章”。如今,人们更喜欢看这样的随笔。

    举个例子,分析一下目前各大平台的爆款文章,一般都有一个这样的底层逻辑:从事象出发,引发到意象,最后让读者有收获感。

    从事象出发,你就需要结合现实,跟进热点、跟进时代,发现问题;引发到意象,你就需要有想象力、突破力,选题不人云亦云,不模式化,最好的办法就是讲故事,用故事的细节去打动人,引发共鸣;最后让读者有收获感,你就需要“一番操作猛如虎”之后,让读者能记住几个点,感到有价值。

    这样的一篇文章下来,就八九不离十了,在作者看来,这就是随笔。而作为写作者的我们,以后要注意的是,不能单纯写事象,那是机构媒体干的事儿;也不能单纯写意象,除非你去写小说写诗歌。而是要以事象为基础,写出自己的意象,至于怎么吸引人,标准当然最重要的就是:写你自己想读的。

    2、想获得第一手素材,最好去图书馆

    写作需要调查。如今,提到获取素材,我们习惯于上网搜,各种搜索引擎也确实很方便,再认真一点的,顶多就是买几本书,查查论文,做参考。在作者看来,这根本算不上调查,因为缺乏可靠度,只不过是炒炒冷饭,他的不传之秘是“利用图书馆”。

    这让我想起读大学时,有一次被导师专门带去国家图书馆古籍文献区。那时候找一本书,还不是通过电脑查书号,还是通过卡片。印象中,满满一屋子的卡片柜,因为都标好了顺序,找起来也不麻烦。终于找到自己想要的书,还不能带出,只能在里面看。所以,房间里,除了书柜,人们就席地而坐,有的人迎着朝阳,一直坐到夕阳,中间就出去吃几口带的面包,喝点水。这种多半是做学问的,精神可嘉。

    如今,我们在社交媒体上写作,虽然说像上面那样做不太现实,但是,我认为也要时刻保持谦卑姿态,有必要的话,调查最好去图书馆。我因为离图书馆比较近,也就经常去。

    这里要回答一下文章开头提到的一个问题:很多内容前辈们已经写过了,我们还有必要再写吗?作者的一个观点我很认同,那就是要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什么意思呢?就是巨人的内容我们也要去了解,但是,我们更要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与时俱进地看问题,而不是一切都从零开始。

    比如,我们欣赏一部电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电影的方式可以是:哪怕这种拍摄手法,70多年前小津安二郎就已经发明了,也被人运用的很娴熟了,但是在这部影片里,导演又有了进一步发展,这个镜头角度的拍摄手法,就有点黑泽明的风格。这就是我们的新发现,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发现。

    站在巨人肩膀上,就需要我们先了解和掌握巨人的成绩,在此基础上,发现新问题,这些新问题,可以是你结合自身的感悟、结合时代的思考都可以,哪怕是一点点不同,都是收获。

    3、写作人的宿命,终归是寂寞

    是的,这句话看上去似乎很泄气,但这就是事实。如果你想以写作为生,那就要先认清这个事实,做好心理准备。

    写作人的宿命,终归是寂寞的。首先,你一旦选择了写作,就意味着,你放弃了其他光鲜亮丽的出场机会,因为经常出入那些场合,你是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琢磨写作的。可以说,写作是一种抉择,你选择了这个,就意味着你放弃了其他露脸的机会。

    然后,写作是孤独的。大部分时间里,写作就是一个人、一桌子书、一台电脑,甚至还有很多人在夜深人静时才文思泉涌,这都不是交谈合作的事儿。

    但是,写作又是可以帮我们排解孤独的。因为,当你思考、下笔、捻断胡须写出的东西,被别人共鸣、赞叹时,你会由衷地开心快乐。在孤独的人生中,没有什么比灵魂的邂逅更幸福了。

    其实想想,每个人的一生,终归都是寂寞的,很多时候很多苦楚,我们还是要自己承担消化,才能最终长大、成熟。很多热闹、相聚、名誉,最终无非归于沉寂,陪伴一个人最持久的,还是寂寞。

    当我们习惯了寂寞,其实,可以置世界不顾,扭头寻找属于自己的美景,那就是写作,你笔下的文字,可以暂时将自己从寂寞中拯救出来,而你读完自己写的文字,又可以战胜寂寞。当你反复品味,直到无法再从文字里感受到激动和新的营养时,你又该提笔写作了。着就是写作者的宿命。

    总结一下:

    看完《写你想读的文章:改变人生的简洁写作法》这本书,我总共有三点自己的收获。

    第一,我们如今在社交媒体上的写作,多半是随笔,随笔有随笔的特色,学会写出“自己想读,又让读者想读的文章”,就要掌握一些爆款文章的底层逻辑;

    第二,写作想获得一手素材,图书馆是最好的选择。站在巨人的肩膀下,写出自己的新见解、新认识。

    第三,写作人的宿命,终归是寂寞。但是,写作又是他们很好的排解寂寞的方法,写作人就是这样,在寂寞与排解寂寞中,醉心于此。写作就像个巨大的磁铁,用看不见的魔力,吸引着写作者深陷其中。

    我在写作的圈子里,每天都会看出有无数的新人涌进来,觉得找到了人生新方向,最开始热情满满、豪言壮语,但是,经过几次作业、改稿等小磨炼之后,就变得垂头丧气,信心不足,要靠着给他们不断打气、鼓励,才撑下来。

    其实,这些人一开始最需要的,是把写作搞清楚,不只是搞清楚写什么、怎么写,更重要的,是搞清楚到底为什么写作,了解写作的状态,以及自己是否能从中获得源源不断的能量。如果不能,那就说明,这个人可能不适合写作,他需要继续寻找,直到找到自己能真正从中获取能量的那件事,那才是值得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作家白先勇说:我写作,是因为我愿把内心深处无声的痛苦,用文字表达出来。

    写作,是一种生活方式,先明白了这个生活方式,变现才会自然产生。那么,你呢?你写作,是为了什么?欢迎交流。

    ————

    我是【妖妖的微笑】

    新闻学硕士,自由撰稿人。

    不定期分享心理育儿、个人成长、读书写作干货,欢迎关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还在盲目写作?想靠写作变现,搞清楚这3个问题会容易很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pjpi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