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家,离家。外出求学的游子的时间轴。物理世界的时间容易分割,毕竟火车时间半点延误不得,学校开学、放假也都遵循旧历。但是心理世界的时间怎么分割呢?离家五载,我还是没能跟随着时间的流逝调整自己的状态。
当时,从一个小山村踏上求学之路,一下子就到了纸醉金迷的大上海。上海是我接触的第一个大城市。初高中游走在小县城,连一个小小县城都没能混熟的我在大学四年同样没能意识到上海的好。上海有什么好?现在想想,上海有三好。第一好,基础设施好。柏油路,多树木,干净整洁方便。第二好,人才济济。身边的朋友积极向上,热心助人。第三好,机会多。实习多,类型广。虽然错过就是错过了,但是寻求为什么会错过以避免以后的过错是非常重要的。
上海是一个物质的城市。我对物质的态度注定了上海和我不兼容。中国古代推崇士农工商,到现在,整个环境还是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推崇农民的朴实,批评商人的享乐。我的身份背景让我很自然的接受朴实这样的观点,加之父母一直强调知足常乐,所以我比较抵制追求物质。但是,看到身边的同学光鲜亮丽,我还是会羡慕,会嫉妒。抵制追求物质导致我错过了上海丰富的实习机会,从而错过了个人成长。这次回家,看到家里落后的生活方式,我无比清晰地认识到物质的贫瘠很容易让一个都市女郎变成一个村姑。所以我逃离了,并且再次回想起当初懦弱的自己。
尽管很不想要承认,但是我真的是个死读书的书呆子。想想很好笑,当初为了避免书呆子的称号,我对待作业很是随意。结果,学而不专,最后只能掉书袋。以前的假期,我总是给自己制定很多的目标,无外乎就是外语和读书,但是现在发现这根本就是本末倒置。大学假期应该是实践的时候,应该拥抱社会,去社会上历练。可惜当初不知道。在知道的时候,已经是学习生涯的最后一个假期。
书呆子的另一个表现就是过于理想化。当初我还是一个看到新闻联播会流泪的学生。我把那样的表现叫做情怀。说情怀,道情怀,最后我变成一个消极的怀疑论者,怀疑至善至恶。心中要有情怀固然没错,但是马克思还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至少应该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再讨论情怀。脱离了现实生活,脱离了俗世的情怀只是空话,最终只会误导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