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读诗词之前,一定先要有这样一个意识,我们今天读到的每一首诗词,都是我们的幸运。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诗歌、词、曲,乃至小说,大概只是全部作品的十分之一。有人讲,那些没流传下来的,肯定是写得烂的,写得好的,无论再怎么样,也会流传下来。这真是幼稚得可笑,按照这个逻辑,乾隆大帝的四万多首诗就不应该存在世上。固然今天流传下来数不胜数的优秀作品,但我们消亡的、失去的优秀作品,比这更多。
即便是以一百年为时间尺度,这些作品的流传都会面临消失。何况要穿越一两千年的沧桑岁月,要经历战争、灾祸、死亡、时间等诸多摧残?
你只要记住,能够流传下来的,不一定跟才华有关,但一定跟幸运有关。
两千年来,多少王国毁灭,多少城市荒芜,多少宫殿成飞灰。我今年五一去江西上饶阳原山祭拜辛稼轩墓,坟前墓碑是乾隆年所修筑,到今天,碑上刻字已辨识不清。想象一下,古代多少文人的题诗消失在雨打风吹里,也许你曾在某个景点倚靠的石壁上,就曾有青衫诗人题下过某首惊天动地的诗。
1、“永乐大典”知道吧?明朝解缙总编的一部中国古典集大成的旷世大典,它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百科文献。共计22937卷、目录60卷,分装成11095册,全书约3亿7千万字。
《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然而就是这样的旷世奇书,却毁于大火。
2、李清照:《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经失传。
为了躲避战乱,在颠沛流离、东躲西藏的生活当中,李清照所存半生文稿丢失殆尽。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曾这样记载:“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 凡屡减去, 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
后又有言:“青州故第,尚锁书册用屋十余间,期明年再具舟载之。十二月,金人陷青州。”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青州(山东)的故居,还留存着十余间房子的书籍,希望明年再乘船载回来。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李清照的存书有多么恐怖,而损失又是多么惨痛。先是拉走十五车的书逃到南方,剩下的书还装满了十余间房子,而这些书后来全部毁于战火,被金兵烧了个精光。今天李清照留下来的只有90多首词,以李清照的才力和一生经历,我们绝对可以肯定,她不可能只写了九十多首词,失传的至少超过百分之八十。
3、张若虚
我们都知道《春江花月夜》,我们都读过,都曾被这首诗醉迷过,被誉为诗中的诗,巅峰上的巅峰,所谓“孤篇压全唐”。但是我们用脚指头也可以想得到,难道张公子一生就写了这么一首诗?有人讲,有这首就行了,这首已经旷古绝今!
对此,我不置可否,并不是写得好就能流传的。这首诗写于初唐,但是整个唐朝,十余种诗选,没有一本选录他这首诗。直到北宋年间,河南府法曹参军郭茂倩同志,编选《乐府诗集》的时候,才收录张若虚的《春江》。后来明朝嘉靖年间,李攀龙选编的《古今诗删》也收录了张若虚的《春江》诗,再后来,《春江》和另一首《代答闺梦还》都收录于《全唐诗》。
张公子一个从贞观年间活到开元盛世的人,肯定写过至少几百~上千首诗,为什么就只留下两首诗呢?他生前也不是籍籍无名,早就与贺知章等人驰名长安,而且官职不低,做过兖州兵曹,但这是一个军队官职,跟朝廷那些文臣打不着交道,而同时代文人又相轻,没有深厚交情,死后没人会给你整理文稿的。如果是自己整理,那么怎么流传出去呢?家道一中落,或者战祸一起(安史之乱)恐怕就失散了。
不过千百年后,我们真的要感谢郭茂倩同志,这首能够流传下来,他是最大的功臣。
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知道,哪怕你写出了洛阳纸贵的诗,如果后世没人收录,没人传抄,你的诗注定要消失。
4、王之涣
王季凌的《登鹳雀楼》,每个人小时候都背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在鹳雀楼上,无数牛人题过诗,李益的《同崔邠登鹳雀楼》,畅当的《登鹳雀楼》,唯独这一首,古今绝唱!但王季凌至今留给我们只有六首诗,这就很奇怪了,要知道,当时王季凌的诗被许多的乐工制曲歌唱,是很流行的,六首远远不够。
(在古代,诗是可以唱的,词也是如此,但诗毕竟是正统文学,比较严肃,不适合歌舞饮宴间的助兴,所以词一开始就专门用来饮宴酬唱了。)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能够写出这么多金句的牛人,你觉得一生就再也写不出其他牛句了吗?而且我们知道,有时候后人收录诗词,是凭自己喜好的。
5、李白
李太白他一辈子写了不低于五千首的诗,但是今天流传下来的只有九百多首,不及四分之一。那些认为流传下来的都是好作品,没有流传下来的都是烂作品的人,难道认为李白写了几千首废诗?更重要的是,李白今天能够流传下来这么多的诗,主要是因为他交友广阔,名气太大,这家伙又喜好赠诗,比如《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友人》、《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送杨山人归嵩山》.....等等。
李白生前曾嘱托族叔李阳冰为自己整理毕生稿件,李阳冰不负重托整理出了《草堂集》,但悲剧的是......最后.......最后失传了。
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首首诗。
李白曾上《宣鸿猷》一篇,没有保留下来。大家都读过李白的《大鹏赋》,却没读过另一首文采气象与之比肩的《鸿猷文》,因为失传了。关于这首《鸿猷文》,李白文友任华备为推崇,扬言其令司马相如、扬子云都羞愧不如!文如下:
《杂言寄李白》
古来文章有能奔逸气,耸高格,清人心神,惊人魂魄。
我闻当今有李白,大猎赋,鸿猷文;嗤长卿,笑子云。
班张所作琐细不入耳,未知卿云得在嗤笑限。
登庐山,观瀑布,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余爱此两句;
登天台,望渤海,云垂大鹏飞,山压巨鳌背,斯言亦好在。
看到没?“嗤长卿(司马相如)、笑子云。”这足以说明“鸿猷文”是很厉害的。
不过今天还能读到《大鹏赋》也是幸甚至哉,虽然有点遗憾。我们也由此明白,连李太白的这样的超级巨星都会失传作品,更何况其他无名小辈?
6、杜甫
有人说,你不要再胡扯了。杜工部流传到今天的有一千多首,这还不够吗?我想说的是,还真不够。无论流传下来的作品多么伟大,但有人不知道的是,今天我们读到的杜甫的诗,大部分是他中年以后所作的,而杜甫只活了58岁。以前的诗呢?大部分消失了。
我们要记住,杜甫一生所作据说有三千首诗,今天我们看到的这点,不过是其一半。谁又敢打着包票说,杜甫其他作品不会再有比肩“《春望》、《北征》、《三吏》、《三别》”这样的诗作?
7、王勃
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子安,写过滕王阁序这样的千古名篇,写过“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过“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写过“秋夜长,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层城绮阁遥相望。”........
作为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子安,六岁就能写文章,他的诗集流传几百年,最终灰飞烟灭,最后还是明崇祯年间的张燮搜辑汇编了《王子安集》,共有16卷,而且还是残本。我们可以假设,倘若不是张燮把王勃的诗文翻了出来,那么我们今天能不能读到滕王阁序都是问题。
其实王子安的诗流传如此少,跟早夭有一定关系,其次最重要的是,后世之人虽然觉得初唐四杰的诗是“不废江河万古流”极品,但在当时,并不受到认可。当时的诗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你突然冒出几个人要改革诗风,要刚健雄壮,要按而弥坚,这什么鬼?你是不是说我们都是娘炮?没人会情愿的,而且大部分人并不能超越时代的审美和偏见去正视初唐四杰的诗。
要知道,初唐四杰主要是文章出名,得到认可。
8、千古词帝李重光
李煜流传下来的只有69首词,但是足以震古铄今了。可想而知,以李煜的天纵奇才一生不可能才作69首词,后来做了宋太祖的阶下囚,即便是作出了好的诗词,也没有多少机会流传,宋太祖不毁去就不错了。
类似以上的例子不胜枚举,以后再补充吧。
最后,不得不提一下康熙,虽然他孙子(乾隆)一个人就写了四万多首诗,但是至今我没读过他一首诗,我得庆幸我没受其荼毒。不过之于诗歌,他也做过一件好事,那就是《全唐诗》的编撰。
康熙老儿题序曰:“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厘为九百卷。”
其实这并不准确,近年日本学者平冈武夫编《唐代的诗人》、《唐代的诗篇》,将《全唐诗》所收作家、作品逐一编号作了统计,结论是:该书共收诗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句一千五百五十五条,作者共二千八百七十三人。这个数字是相当可靠的。
其实古代诗歌流传莫不外乎八种方式:
一、拜访寄赠:前面提到的如李白的诗《赠汪伦》。
二、献呈名士(毛遂自荐、拍马屁):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就是献给张丞相的一首自荐诗。
三、即席发挥,奔走相告:如王勃的《滕王阁》,大历年间卢纶、李端等所谓“十才子”,常奔走于王公贵戚的宴席上赋咏酬答,从而名声大震。
四、题壁留迹、到此一游:亭台楼榭的柱子上,比如“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等。各种驿馆、驿亭、寺观等公共场所的墙壁、柱子,还有道观、寺院、名山大川的石头上。
五、诗板题诗:这是中唐之后较为流行的一种方式,即用诗板题诗,然后挂起来,供人阅读。晚唐咸通年间,诗人薛能经过蜀地泉亭,曾看见“亭中有诗板百余”,可见诗板题诗在当时很普遍。
六、题字画:如韦庄的《金陵图》,王维的《辋川图》。
七、乐工、教坊歌女的传唱、演唱:比如欧阳修,比如柳永,所谓“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永词。”
但其实以上这些,都没什么卵用,不能传唱天下,也不能流传千古。最重要的还是有人整理诗集、词集的时候,收录你的作品,否则以上的六个方法,只不过是知名一时,战乱一到,朝代一改,谁知道曾经有谁写过什么诗,更何况古代普通民众大多不识字,认字的只有士子们。
八、收录诗集、词集或者各种文集:这也是最主要、最重要的方式,否则我们今天就看不到几首诗词了,毕竟口耳相传的东西就算能够流传下来,也是大变样,不如文字保妥。
总结:人世已改,人世已悲。诗人们当年纵酒高歌、题诗赋文的亭台楼阁已坍塌消逝在尘埃里。我们今天能够读到的每一首诗,都沾染着历史的尘埃和故事,都穿越过刀光血剑,火光冲天,鲜血涂地才来到我们今天........
能读到的每一首,都是弥足珍贵,都是我们的幸运。
我们来讨论一下古人到底失去了多少首诗。
我们到底损失了多少诗词?我们可以这样来算,每个诗人如果从十五岁开始写诗,杜甫据说一生是3000首,那么他每年平均69首;
陆游光是流传下来的就有9300多首,平均每年132首;李白大概是5000首以上,按5000来算,平均每年119首;有人说,这都是“大家”才能写这么多,真逗,那么乾隆写了四万首,岂不是神明?
为什么他们写诗如此多,如此厉害?其实我觉得并不多,像李白,三天才写一首。杜甫平均下来也是一个月五首而已,陆游平均两天写一首。
按照日本学者平冈武夫的统计,全唐诗里的诗人一共是2873人,我们取最低保守估值,每个人平均一生只写1000首,那么这些诗人所作的总数是多少?惊人的2873000!!!二百八十七万三千首。那么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诗,不过是58分之一。我瞬间泪崩!有人说,你这样计算不严谨,有的诗人死得早呢?有的诗人写不了那么多呢?
我只是按照一个最低的来计算了,哪怕每个诗人一生就写500首,那么总数也是1436500,一百四十三万六千五百首!有人还是不愿相信。那我也没办法,反正我们失去的古典诗词和书籍是天文数字!
我今天在诗词圈,看到有些人大言不惭,说什么我的诗已经超越李白了,拳打杜甫,脚踢李贺。或者一帮人相互捧臭脚,哎呀兄台你的诗,已经可以比肩唐诗了,是的,的确可以比肩,不过是唐朝诗人垫底的来比吧?
不得不感慨:古人有个好处,那就是都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