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飞逝,转眼间自己已经到了而立之年。三十岁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个代表年龄的数字,更是自己前半生的一个缩影,我要把这个缩影写出来,当做自己日后人生还有培育下一代的反思与警醒。
为了便于写作,我将从我的出生写起,以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还有毕业至今为时间节点,一步步展开我的成长轨迹以及心理变化,以便更好的了解自己,并且为成为更好的自己提供借鉴。
首先是我的出生,一九八六年阴历六月初三清晨七点零五分,我幸运的来到了这个世界,见到了这辈子对我而言最重要的至亲,我的父亲母亲以及后来的一堆可爱的兄弟姐妹们。
我的父亲母亲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以勤劳的双手哺育了六个孩子,其中五个是女儿,一个儿子。我在这个家里排行老三。因为没有谁能决定自己的出身,所以我对自己的原声家庭无可挑剔,我也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心怀感激,总希望自己可以变得无比强大,从而带他们走出农村,去见大世面。
我的小学前四年是在我出生的村子里上的,老师们都是村里有些文化的农民,农忙的时候他们甚至会发动所有学生去地里帮他们干活。当然了,除了老师,我的父亲母亲有时候田地里忙不过来也会让我们请假去地里干活,误课的牺牲大部分是我的二姐做出的,所以她的学习成绩一直不好,而我基本上只是在周末还有寒暑假帮父母干活。尽管如此,因为村里学生水平都差不多,我竟然一路把学习模范从一年级当到了四年级。这四年里,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师夸我写字快,可以跟着他抄写板书,还有就是说话快,将来可以做主持人之类的。那个小小的我听到这样的评价心里很激动,索性写字写得更快了,哪怕写得不好也不觉得有什么,毕竟自己能认识,而且说话也有意识地增快了语速,希望能像老师说的那样将来能做个主持人。
现在回想起来,小学初级阶段的教育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都是深远的,因为这两个习惯我竟然一直保持到了今天。尽管现在我清楚的意识到把字写好有多重要,说话语速适中才是最好的,但是习惯已经养成接近三十年,岂是我想改就立刻可以改好的,我能做的,就是尽量让自己慢下来……
五六年级我去了离家半个多小时自行车车程的乡里,那里汇聚了大部分附近村子的学生,我一下子当不了学习模范了,因为我的同学当中有教职工子女,他们的学习成绩总是很好。印象最深的是那会开设了音乐课,我是多么希望老师能够从基础讲起,让我们都能识得乐谱。但是我们的音乐老师做的最多的就是让我们跟着她学唱歌曲,要不就让大家自己上自习,所以至今我都不懂乐谱。还有一件事是过年扭秧歌的事,学校里组织了一批学生去扭秧歌,我是多么想跟着大队伍一直跳的呀,可是后来老师嫌队伍太长就把我们尾巴上的几行都给裁掉了,我至今依然能清晰的记得自己当时受伤的心灵。
现在回想起来,感觉自己当时其实对音乐和舞蹈是有些特殊的喜好的,只可惜在那个只抓成绩,不注重其他方面全面发展的时代,我是不可能从学校里真正学到跟文化成绩无关的东西的,加之我的家庭状况,父母也不可能有能力让我私下跟着专门的音乐老师去学习,所以这样的爱好只能被扼杀在萌芽阶段了……
初中我是在离家很近的镇子上上的,那里汇聚了镇子周边乡镇学校大部分的精英,所以我后来再也没有考过第一名。不过我却和班级第一名相处的很好,这一度让我的同学们以为我是故意攀附尖子生,就连我的班主任老师也曾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让大家都学我,让大家不要跟社会上的小混混在一起玩,而应该像我一样找个学习好的才能进步。用我们当地的俗语就是“拄棍拄个长的,找伴找个强的”。说实话,我当时对老师的那番言论是很排斥的,因为我跟第一名那女生的友谊是很纯洁的,彼此很投缘就自然在一起玩了,怎么到老师那里就成了耍心机蹭热度的人呢?况且第一名那女生也没有在学习上帮我什么忙,学习本来就是自己的事情。好在我对我们纯洁的友情比较重视,没有理会老师的言论,才让我们的友谊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初中开始我们第一次接触到了英语这门课,我当时并不知道自己日后会把这门语言当饭吃,当时只是纯粹的被另一种文化给深深地吸引去了,心里特别想了解更多,所以学起来动力十足,最后的结果就是我偏科了,学好了英语,我的数理化都偏得找不着北了,最后连市里的重点高中都没有考上,只能去了县里的一所普通高中。
高一我也是严重偏科的,不过好在高二开始有文理分科,我很自然地选择了自己比较擅长的文科。听说理科生将来工作后会挣钱多,但是文科生的工作环境会比较好,我听着觉得也算平衡,所以在选择文理科的时候我没有任何的纠结。
到了文科班,我的优势也逐渐显示出来了,尤其是英语,我竟然拿了好几次全校第一,不过数学也是一如既往地偏科,好在文科的数学题不是很难,我利用高考前最后两个月时间把高一到高三的课本全部过了一遍,高考成功地逆袭成了班里唯一一个考上一类本科大学的学生。那段时间,我觉得我妈在亲邻们面前可扬眉吐气了,似乎自己的人生从此就跟其他人不一样了,离翻身的日子不远了。她要是能想到我毕业以后好长一段时间的迷茫状态,甚至还有亲友们有的没的讽刺语言,她当时估计就不会那么做了……
接下来说说我的大学,可以说上大学是我的前半生最自卑的一次体验,这也是我第一次离开自己从小成长的故乡,到省会城市去求学。从小在山里长大的我,第一次到了没山的城市,我的心情本来是激动的,也是充满美好的愿望的。可是,正应了那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大学生活刚开始的第一个月我差点想逃回家,原因就是自己太没有存在感,太孤独了。大学里的同学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尖子生,每个人的成长背景都不一样。作为一名资深的山村穷学生,我的自卑感来自方方面面。首先是普通话说不好的问题,看到其他同学之间用普通话自如地交流,而自己之前的日常沟通都是用方言完成的,一时间我只好充当哑巴,以免被同学们笑话。其次则是上网的问题,大学第一门课的课后作业老师让大家给她登记个邮箱,说她要发到我们的邮箱里,然后让我们再通过邮件的形式交作业给她。我能感觉到自己当时自卑地想钻地缝,因为我连上网都不会,怎么可能会有邮箱呢?后来我在学校附近的网吧办了一张会员卡,报复性地开启计算机知识恶补模式,硬是利用一切不上课的时间在网吧里把自己不懂的qq,邮箱等问题给搞清楚了,这才重拾了一丝自信。
大学是个小社会,大家都是以宿舍为核心的小团体,但是舍友们也是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大家也自发的根据与自身条件的匹配度俩俩为一组,开始了大学四年的生活。跟我自然组合在一起的是一个跟我一样来自贫困家庭的女孩,因为这样大家才能平等而自然的相处。
大学里面上课的教室不固定,班长很多时候会通过发短信或飞信的模式通知大家,因为贫困,我和班里的好几个同学都没有手机,所以我们都依赖于各自宿舍有手机的同学的信息传达才能正确的找到教室,这样我们就会欠他们一份人情,所以在宿舍里我们只能通过为他们打热水甚至买饭的形式来报答她们的“恩情”。
作为正值青春年华的女生,看到别的同学一个个打扮的花枝招展的,但是奈何自己没有那经济实力,就只能挤出周末的时间疯狂地带家教赚点零钱,从而在地摊上挑一些便宜好看的衣服为自己找自信,这样做导致了两个后果,其一是长期的周末兼职导致我一直缺席宿舍里组织的周末活动,给他们留的印象是我很忙,又不合群,所以我就理所当然的有了一个标签式的昵称“忙忙”,对于自己的不合群我无可奈何,而且我潜意识里觉得“不合群”比“自卑”要好多了。其二则是我兼职买地摊货的行为让同学们看到我经常穿得“挺不错”的,所以在后来评选“贫困生”和“特困生”时,尽管我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是最符合“特困生”标准的,但是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班里的同学没有把选票投给我,因为我看起来并不像一个贫困生。对于大家的选票我虽然很生气,毕竟特困生拿到的补助要比贫困生多得多,而我也急需要那笔钱让自己保持一个正常的学习节奏,但是考虑到大家选出来的特困生也确实很困难,所以我选择了继续不要命的兼职赚钱来完成自己的学业。学费虽然贷款了,但是父母还要供弟弟妹妹们上学。根本就没有生活费给我,我也争气的没有跟他们要,所以就不停地找兼职机会好让自己不至于忍饥挨饿。
大学四年本该是安静学习,认真规划未来的四年,而我却忙着兼职赚生活费去了,这导致我大学毕业后竟然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做什么。求职时我没有方向,对所有的招聘企业都不了解,瞎忙着跟着同学们一起去投简历,但是似乎永远拿不到offer. 最后只好去了唯一一家给我打电话让我去的家族民营企业,拿着连房租都够不到的薪水,跟同事两个人租住一个小房间正式开启了我的职场生涯。
因为是十几个人的小公司,又是家族企业,作为外来人员我不论怎么努力都得不到重视,当然也没有人带我,所有的工作都需要靠自己去摸索,还时不时地被老板莫名其妙的骂一通,原因可能只是他今天心情不好,自己家族里的人又不敢骂,所以我自然而然地就成了他莫名其妙的出气筒……
父母年纪渐渐大了,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召唤着我可以回到他们身边去找工作,仿佛只有我回去了,他们才能安心变老似的。但是,尽管内心深爱着父母,我也决定违背他们的召唤,选择留在这个让我自卑又带给我希望的省会城市。因为这里的交通很发达,我可以方便的去任何我想去的地方,包括去看自己的亲人,而且这里的工作机会要比我们的小县城要多得多,对于一贯厌恶小地方那种没完没了的人情世故的我,我知道只有留在相对比较开放的大城市我才能做我自己,并且快乐的活下去。
还有就是我考虑的比较长远,我不想让自己的下一代再重复我的生活模式,从小在偏远的山区长大,没有优厚的教育环境,也没有舒适的生活条件,更谈不上什么业余爱好。除了学习成绩其他的什么也不会,那样的人生太空白太残忍了,我不忍心让自己的下一代再去体会一遍自己成长的无奈。
我知道我深深地伤害了亲人的感情,因为我的选择让自己的父母再也没有在亲朋们面前炫耀的资本,但是为了长远的打算,我告诉自己现在的困境只是暂时的,我会拼命努力,让自己先羽翼丰满起来,这样不论我在哪里,我都能理直气壮的去保护自己想要保护的人……
后来我做导游带了几次团,兜里终于有些余钱了,刚开始我是把钱交给父母想让他们改善下生活的,但是得知他们除了存钱其他的什么也不会做之后我就改变了想法,我觉得我应该趁着父母还健康的时候首先投资自己,让自己强大起来才能真正让生活有所改变,于是我开始攒钱,攒够一定的数额以后就迫不及待的去“看世界”了,去不起发达国家,就去东南亚比中国还穷的国家开阔眼界,因为职业的关系,在毕业三四年的时间里我也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看到朋友圈照片底下那一串串的赞,还有带有“羡慕嫉妒恨”的评论文字,我的前半身第一次收获了一种由内而外的自信。而且出去走走的经历也让我的内心有了质的成长,我不再是那个懵懵懂懂的乡村姑娘了,因为我终于跟上了这个时代的潮流,也终于知道了世界那么大,自己能有幸去看看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我看过的,我想等自己羽翼丰满后也带自己的亲人去欣赏,去体会,人只有思想改变了,人生才会有更多的可能。
现在我真庆幸自己当初没有像大部分“孝顺”的子女一样,回到父母身边,在亲朋的帮助下找一份稳定的工作,然后结婚生子,然后再教育下一代要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尽管现在父母依然羡慕别人家的小孩是多么的听话,多么的孝顺,但是,我却觉得孝顺并不一定非得在距离上跟父母住的很近,如果我在老家工作不顺,爱情不顺,心情不美丽,别说孝顺了,他们天天看着我的一张苦瓜脸估计都不希望我住的离他们近了。
但是我也不奢望一辈子跟黄土地打交道的父母能一下子理解我的长远规划,很显然他们把我送到了一个他们自己并没有涉足的世界,因为没涉足,所以不理解,因为不理解,所以会埋怨,这些我都是理解的,我只祈求老天让父母不要老得太快,我会尽早结束漂泊的生活,在这个省会城市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然后发展壮大起来,在父母还健在的时候,让他们好好享受老年生活。
好在老天还是眷顾我的,它显然听到了我心底的祈求,先后赐给我两个贵人,一个后来成为了我孩子的godfather,一个则成了我最贴心的老公。第一个人待我如亲闺女,他会在我最无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帮我渡过难关,让我重拾对生活的信心。老公的出现,则彻底丰盈了我的精神生活,让习惯了漂泊的我第一次找到了落地的踏实感。有了孩子之后我的两个贵人和孩子还有我则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家庭的幸福让我对未来的人生充满了美好的希望,我决定在经过了无比迷茫与飘摇还有自卑的洗礼之后重新整装出发。
三十岁,我第一次对事业,对生活,还有对未来有了一个清晰的架构,为了实现这个愿景,我将全力以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