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呢?
性善论和性恶论这个问题,从人类的历史来看,已经辩论了几千年,世世代代都有不同角度的解释,今天我也壮着胆子,写写我的看法。
思考这个问题的起源,是某天上班,公交车上发现了一个躺在手推车里3岁的小男孩,从他那天真无邪,清澈纯净的眼睛里,可以看出,他的身体很好,并且蕴藏了巨大的能量,这些能量可能就是支撑他走过一生的原动力吧,曾几何时,你我他也有过这么一双闪亮的眸子,只不过,长大后,这些能量开始耗损且没有那么聚焦了,开始变得暗淡,当然,也不要感伤,眼前的孩子也是未来的我们,现在的我们也是以前的孩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总归会有类似的一刻,且这一刻错过即逝,不会有丝毫的停留,你想看到,就只能从别人身上发现了。
既然我们是同源同宗,那么观察自身,在一定程度上也就能预判眼前这个孩子的未来,由此,关于人性善恶,我得出了一个思考:
"人之初,可能本性不善也不恶,他只不过是一堆“本能”的堆积体罢了,所谓善恶,都是人后天赋予的意义“。
下面,我来阐述下,关于这个思考点的推导过程。
(一):
孔子曰:“人之初,性本善”,人出生就像一张白纸是纯洁没有污垢的,没有罪恶的,是靠后天的一点一点培养才变坏的。
通过经验来推导,孩子那么纯净,一看就是没有遭受污染的嘛,那么,纯净的,没有遭受污染的,就肯定是善了,使善变成恶,只是因为纯净的东西,被外界污染了。
但在实际生活中,与之相悖的例子很多,比如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是并没有接受外界熏陶的,但他经常会去“抢”小朋友的东西玩,拿别人的东西吃,而却不允许别人来拿自己的东西,可见,人性是本恶的。
(二):
其实,这个问题,是可以用儿童心理学解释的。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自然有一个没有边界意识的时期,这个时期,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自己的,可以直接获取,那么“拿”就成了一个理所当然的行为,拿小朋友的东西,就被默认为是拿自己的东西,而这个行为,从传统意义上来看,其实就是“抢”,而“抢”又明显是“恶”。
所以有人推导说,人性本善站不住脚,是人性本恶才对。
人性本恶,其实只是人性本善问题,思考的进阶版。
(三):
那么,换句话说,人性本恶,就能站的住脚了吗?
韩非子的性本恶指的是,人从出生就有欲望,而这个欲望是人罪恶的源头。
那么“欲望”就是“恶”吗?
如果把这里的“欲望”替换成另一个词,就更加直观了,这个词是“本能”。
从人类进化角度来分析,人的这些“本能”该不该留下来,不是用善恶来判别的,而是用是否有利于基因的传播来界定的,有利的就留下,不利的就被淘汰,就这么简单,所以千百年来,保留在人身体里的那些“本能”(也可以说是欲望),就是有利于人类生存繁衍的手段。
比如贪吃,是因为在热量极度匮乏的远古时期,不注重留存热量、不贪吃的人,长久以来都死掉了,留下的都是贪吃的。
比如好色,从基因传播的角度来说,好色的男人能把基因传播的更加远,而不好色的男人,基因传播不下去,长久以来也都死掉了,所以留下来的男人,都好色。
类似的比如,还有很多。
比如懒惰是为了节省热量........
比如胆小反而提高了存活率.......
等等。
(四):
我们长久以为的“恶习”,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都是曾经挽救了我们祖先生命的良药呀。
把救命的习惯说成是“恶”,恐怕有些站不住脚了。
那么,问题来了,人之初,到底是什么呢?
我的理解是:
"人之初,可能本性不善也不恶,他只不过是一堆“本能”的堆积体罢了,所谓善恶,都是人后天赋予的意义“。
人在刚出生的时候,其实就可以看做是一个人类长久以来形成,积累下来的“基因”、“本能”的集合体。
这个集合体,不善也不恶,或者说,无善也无恶,它只不过是简单的执行,如何能够生存下来,能将基因传播下去的指令罢了。
(五):
而后天我们所理解的“善”,“美德”,都是人们学习理性的过程。
简单的说,就是成长,而成长的本质,其实就是“反本能”。
而如果,顺应自己的“本能”肆意发挥,不去考虑实际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就会形成“恶”。
而“恶”,也会反过来加速自身的灭亡,不利于基因传播。
不信,请看昆山龙哥所以然。
所以,性善论和性恶论的说法,不能一以盖之,背后实际操控的是生物进化学,基因的影响。
最后,再补充一个经常让我细思极恐的脑洞:
你在下棋,但你不知道自己其实就是一个棋子。
你所谓的自由意志不过是一个更高意志的执行者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