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万美元上斯坦福事件
这几天关于一位中国富人的子女花费650万美国进入到斯坦福大学的新闻引起了诸多的讨论,也再一次掀开了美国顶尖大学招生录取的规则和默契。
这起事件最初由“洛杉矶时报”进行了报道,报道说一个中国支付了美国大学招生丑闻案件的最大贿赂,一笔高达650万美元的费用。英国泰晤士报更是直言不讳的指出了当事人的名字“Yusi Zhao”,英文名Molly。“巨富之女”和顶尖名校斯坦福加上招生丑闻,这无疑引爆眼球的新闻与素材,所以大量的媒体就行了报道,一般也离不开上面说的几点引爆点,这个中国人的家庭也被众多网友查了一遍,更是引发了对于企业的质疑。这些讨论起来也没有用处,又看到当事人家庭的回复,当事人通过香港的律师发布了一份声明:
“称他们一家其实是这场系列舞弊案中的受害者,因为案件的主犯、伪装成教育中介人的辛格让赵家人误以为辛格的教育机构是个合法的组织,而他们给辛格的650万美元当事人也以为是和他们之前给其他高校的捐款一样,以为是给斯坦福大学的助学慈善捐款,直到现在当事人才意识到他们是被辛格误导和欺诈了。”
这份声明无疑是一种自救,但是事到如今,可能没有几个人会相信这种说法了,毕竟就算是助学慈善捐款没到位,也不会被已经录取的学校开除了啊,唯一的解释就是入学材料有假。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因为斯坦福大学没有收到这笔捐款,所以将当事人开除,这完全是毫无逻辑的,一所顶尖的大学,有一套自身的录取规则,虽然这种规则不透明却正常运转着。
事件刚出来的时候我就明白这种手法,为了上美国的顶尖名校,伪造材料甚至贿赂,也不是不可能。最有可能的就是这个教育机构帮助当事人伪造材料,并且答应疏通一些关系,需要一定的资金,另外还说为了确保事情的成功,需要向学校捐赠一定的金钱,但是最后钱都被这个教育中介拿走了。斯坦福大学校方或许对此并不知情,可能只是有个别内部人员的参与。从这方面来说,当事人家庭或许受到了教育中介机构欺骗,因为他们以为捐钱就能够进入斯坦福大学,也如此做了。如果整体事件没有暴露出来,这些学生就有可能顺利毕业,中介组织收到巨额的资金。但最大的问题就是事情败露了,并且涉及了不少的人,报道称大概33名学生,帮助他们伪造材料就读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乔治城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大学。但是从出发点来看,本来就走的不是正当途径,因为伪造材料无疑是一种典型的欺骗,这是在美国大学的招生中不可接受的,一旦被发现就会面临开除。从这方面来说,动机本来就不纯,也就无所谓当事人还是不是受害者了!更有意思的是网上流传的一份当事人的直播传授如何考的斯坦福大学,现在看来完全打脸。
我以前还分享过一位靠着材料欺骗进入哈佛的叫亚当·韦勒的家伙,在大四的时候因为贪心不足才败露的,后来又伪造材料被斯坦福录取(文章链接),这次的事件中这些人的手法无疑没有这么高明,或许是现在对于这方面的审查越来越来,作弊也容易被发现的原因,这些事件还是说明了一个问题:“这些趋势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入学竞争激化,名牌大学在招生时,客观可靠的考分和学业“硬成绩”的分量下降,而主观且难以核实的课外活动“软成就”的作用上升,为弄虚作假开了方便之门。”
这次斯坦福大学的招生丑闻案件因为有中国富豪涉及其中,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其实去年哈佛大学的招生歧视案件在美国也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仔细一想,这都是关于美国顶尖大学的录取制度,这一套录取规则背后的逻辑究竟是什么?
在我看来,无非就是为了维持政治合法性、经济延续性和精英地位性,这三点我也是从一篇英文的论文中看到,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政治合法性就是代表了作为顶尖的大学,是欢迎优秀的人才,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自身的一套运行规则是一种属于自己的权利,也是正当的;经济延续性主要是要拿到足够的研究经费和吸引校友、富豪的捐款,充足的资金是保持一流大学的关键;精英地位性则代表了学校所处的地位,处于最顶尖的大学集团之中并且这种精英的地位受到认可,颁发的文聘得到社会的承认,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对于斯坦福大学之类的大学来说,每年招收的学生如果仅仅看考试成绩,那是无法做出区分的,并且近些年来,为了保证校园的文化多样性和各种地位的位置,需要在招生方面不断下功夫。为什么哈佛耶鲁等大学没有公开的录取规则,不是因为没有标准,而是一种不断变化的标准,是根据每年的情况进行调整,这种多变的规则使得美国顶尖大学的招生主任必须是熟悉本校的并且是可靠的人担任,最好是本校出来的学生。
不用质疑这种做法,对于美国的超级五强的大学来说,特别是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三所大学来说,不仅校长非常重要,选校长董事会会优先考虑在本校读过的学生,看看《哈佛,谁说了算》就会发现在选人方面,老牌学校有一种致命的优越感,读过这所学校特别是在文理学院读过本科的更能够代表这所学校。招生主任也是如此,不熟悉学校的文化、传统和风格,怎么能够使得招来的学生符合学校的气质呢?所以,这些招生主要负责人在招生中往往起着把关的作用。他们的目的也很直接,就是为了维护学校的几大核心竞争力,像前面所说的几点。那么,具体录取哪些人则是一种系统的工程。“什么样的人会被录取”这是美国的入学教育机构研究最多的问题,也是他们的工作重点。
美国大学录取的学生主要有多种,主要包括依靠学生成绩进入的,校友子女,政界富豪子女,体育特长生。最基本的指标无疑是学习成绩,但是能够进入斯坦福大学的学生成绩都不会差到哪里去。为了获得竞争优势,就需要有一些特长,但是什么样的特长才是与众不同的呢?
吴军在《大学之路》里面调侃道依靠艺术特长就能够上哈佛简直不大可能,因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自己的艺术特长,自然也就失去了竞争力。更为重要的是在招生方面,除了成绩和特长之外,还会考虑社会经历、学术背景以及所谓的个人其他评分。社会经历非常有独特性的也可能被录取,其他是什么?其实其他方面就会考虑申请者的家庭情况,看是不是校友子弟、政商子弟等等,更为重要的是还有一点就是少数族裔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优待,因为这类群体往往成绩方面无法达到较高的水平,但是为了满足学校的多元化和种族的平等,不得不为之。
美国社会家杰罗姆·卡拉贝尔针对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大学的招生问题就写了一本《被选中的》书籍,将这三所大学的招生历史梳理了一遍,资料翔实,引人入胜,贤能主义下的大学招生无疑是复杂的,卡拉贝尔的态度也无疑充满了担忧。
更有趣的是尼古拉斯·莱曼在《美国式高考:标准化考试与美国社会的贤能政治》中还用篇幅仔细介绍了杰罗姆·卡拉贝尔,并且呈现一种赞许的风格。在关于美国高考这本书中也对美国大学的选拔制度进行了分析,不过重要的是从标准化考试在美国奉行贤能主义社会中面临的问题,美国大学的招生问题,正如尼古拉斯·莱曼在书中所说:“美国的大学最终演变为代表着惊人复杂交易的国家级人力资源分配部门”,很深刻的说明了这一套系统背后的复杂性,特别是政治性和经济性。
原创作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