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这一节讲的是人要诚意的表现和原因。诚,即诚实,忠诚。自谦,即内心的满足和惬意。一个人若能在日常的生活中做到不自欺,用一片赤诚之心来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他的内心就会始终自在惬意。这是书上的解释。有人说:“这里的诚意是忠诚于自己内心的意思。”我觉得不太准确,如果是忠诚于自己的内心,则有失偏颇,因为不同人的有不同的内心世界,若仅以忠诚于自己的内心来理解的话,则可能会变成教人去追逐自己内心的欲望,或叫人处世皆以“自我为中心”,就会让人随意以自己的好恶来对待生活中的人和事。这样的人,按照现实生活的经验,不仅常常为大众所不喜,他的生活也常常因为他的性格而矛盾重重。我理解中儒家的诚意,不仅要诚实面对自己的心念,还要时刻注意和警醒自己内心的起心动念,因为人生来就有善恶的两面,只要稍加不注意,恶念、贪婪、懒惰等负面情绪就会乘势侵入我们的心,让我们丧失警惕,进而在冲动情绪下作出种种不恰当的选择,有些甚至令我们抱憾终身。所以,我觉得这里的诚意是始终以自省,自律为准绳,才能真正使我们的内心保持自在惬意。而且,最好的诚意,我觉得还是按照雪师所言,以时时忆持和安住于我们本有的真心状态为主,在生活中做到随缘应世,不假外求。在文中,孔子也明确指出了一个人言行不一时,无论他的口头话说得有多么地动听,在别人看来,就好像看见他的肺肝一样,这样做是没有任何益处的。对此,雪师才一再地强调行为。记得他曾说过:“如果一种真理无法改变你自己的心,改变你的行为,它就不可能改变你身边的人。所以,救世,要从救自己的心开始;救自己的心,要从改变自己的行为开始;改变自己的行为,要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开始。如果没有生活中一点一滴的改变,你就什么都不是,也不可能拥有大力。”因此,行为是我们的名片,也是实践我们人生价值的最好展示。身心是一体的,即使我们暂时还没有君子之心,但只要我们时时效仿君子的言行,观察它,思考它,无形中我们的心灵就会收到潜移默化的熏染,慢慢地,我们的心也会一天比一天变得更加大气。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我常常会碰到一些家长请教该怎么培养好孩子的问题。其中,有些家长常抱怨说孩子不听自己的话,所以希望老师能多多代为规劝和关爱孩子。但这往往是一厢情愿的作法。经观察,在家不听父母话的孩子,即使到了学校,也常常随心所欲,任性妄为,老师的劝导经常是杯水车薪,根本解决不了他的问题。其实所谓的不听父母话,很多时候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父母平常疏于与孩子的沟通,不能理解孩子,常常以一己所想控制孩子,久而久之,孩子自然逆反;二是父母言行没有说服力,对孩子又过于溺爱,孩子便养成了小皇帝、小公主的霸道心理。这些问题,其实都可以用儒家的“诚意”来解决。家长若能摆正自己的态度和位置,诚实面对孩子所存在的问题与自己的关系,在尊重和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的前提下,与孩子多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孩子自然能在父母的爱中学会规矩,学会如何以积极正面的一面来面对生活。有句话说得好:“孩子就是我们的镜子。它反射出最真实的我们。”所以,我觉得家长们与其等待让老师去解决自己的家庭教育问题,不如静下心来,反观内省,看看自己有哪一步是没有做到位的,进而从改变自己着手,慢慢地,家长自己改变了,孩子自然也会受到熏染,得到更好地成长。所谓:“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父母的成长亦然。
《大学》学习笔记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