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作为近年来反复被人们提及的一个词语,它好像一个筐,什么都能装。
办公室的同事,多次提到感觉自己对于父母而言像是个多于的孩子,包括自己的孩子也得不到父母的喜欢。从小,因为家庭贫困,我从来没有穿过新衣服,有了孩子后,每次买新衣服,母亲总是会在我耳边叨叨,衣服够穿就可以,两件就够了。不能穿的衣服从来不扔,指不定什么时候就可以用上。一旦听到这样的话,我都会心里很生气,我不想我的孩子重复我的童年。
班里的孩子不爱说话,老师说,因为她的家庭特殊,父母离异。我们找到了原因,哦,和原生家庭有关,我们需要去剖析她的原生家庭。相信在“原生家庭”理论流行的当下,把原因归因于“原生家庭”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坚信一个孩子人格的形成是来自于父母,而成年后之所以性格不好、事业失败就是因为自己没有一个好的“原生家庭”。
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大部分人遇上一点事情,或者遭受失败的时候,第一时间就会生起“悔恨心”,同时赶紧拼命为自己找个借口,告诉自己都是别人的错,自己只是受害者。而有一部分人会不自觉地去分析失败的原因,他们得出的结论往往是自己性格的问题,比如太善良了,太容易相信别人了,太粗心判断错误了。第二种人看起来好像是在找自己的问题,其实本质上还是在逃离当下,因为性格的问题再深入分析,往往会追溯到原生家庭。原生家庭,这几乎是大多数人无法面对和改变的问题,于是他们会告诉自己,自己之所以有这样那样的缺陷,是因为那时候自己还小,没有能力只能被迫地接受,告诉自己“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把所有的责任全部推到原生家庭和父母的身上,完成了内心的自洽。
在网络上看到多项研究表明有原生家庭有多重要,父母对我们的影响,我们用一生都在治愈。比如从我记忆中,母亲就爱节俭,即使我在日常生活中有多反对无限制的节俭,但节俭还是刻在了我的基因里。多年不穿的衣服我也实现不了断舍离。有的时候我一直在感觉母亲在对我进行道德绑架,甚至我想说是PUA我,虽然她并不知道这个词,比如前年母亲受到保健品的洗脑,特别想买一台所谓的保健仪,每每谈到总是以“我要是有钱我自己就买了,你们都不孝顺我”,在我想买一些东西时,母亲会说“我不管你们啊,花的又不是我的钱”,诸如此类的话。
不管是暴力的还是非暴力的,我们把一切归因于“原生家庭”。仿佛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找到了原因。从小父母离异家庭长大的女性害怕结婚,归因于自己破碎的家庭;无法处理与男友之间的关系,归因于幼时父母的无数次争吵;不会处理工作中与上司、同事之间的问题,归因于在父母的打压下教育成长…在电视剧《欢乐颂》中,樊胜美无法摆脱自己的家庭,失败的结婚对象,尤其是她哥把她瘫痪的爹送到男朋友家,逼迫她现身交钱,她还是站不起来一路退,表现得非常软弱,我就觉得她比她哥嫂还可恨。软弱到伤害别人的时候,就是可恨。但是她还是走不出来,还是依然软弱,就算曲筱绡帮她摆平了她哥,她依然要东躲西藏的讨生活,在哥嫂随时找上门来要钱的阴影下。樊胜美们根本做不到和家人撕破脸,因为她们在乎家庭,又足够善良,她们狠不下心拒绝,也对抗不合理的要求,甚至还有人已经把受虐当成了习惯。好像我们无法反驳“原生家庭”这样的理由,每一种都是合理的。
我们说,孩子的行为,是家庭的一面镜子。种下什么样的因,就会结什么样的果,孩子身上藏着父母最真实的品行,孩子就是父母的复制黏贴。
但是在我们责备原生家庭不完美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过,其实每一件事,都可以转化为我们的正向资源。父母给予的性格优势,比如说勇敢,大胆,敢于尝试,果断;虽然也会带来性格弱势,比如说性子急、粗心、脾气火爆、过于在意工作却缺乏一些人情味等等,但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利用。
每个人的原生家庭都是不完美的,我们要接纳父母的不完美,作为父母,我们也要努力去做合格的60分的父母。
父母自己的原生家庭也许也经历过种种磨难。祖辈所在的时代动荡,会影响着每一个人。父母的父母也许在历史动荡中,忙于奔命,无暇照顾孩子。长辈的自私,冷漠,种种不完美,何尝又不是他们当时所在环境的影响呢?可能人们也许连温饱都无法顾及,又怎有余力能去照顾孩子的心理?我们的父母无法给予我们完美的原生家庭,我们自己也无法给孩子完美的,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做好自己,然后影响孩子。
真的存在完美的原生家庭吗?完美的原生家庭就真的很好吗?其实并不是。完美家庭的孩子也会在长大后有所创伤,孩子需要一些挫折教育。那些童年没有经历过挫折的孩子在长大后反而更容易成为玻璃心。
有一本书叫《我们都曾受过伤,却有了更好的人生》。“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同”,其实不幸的家庭他们的本质也是相同的,大多数人面临的问题是相同的,我们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孤独。
原生家庭,不应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背锅”,我们也不能把自己的所有都扔给“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的存在,是为了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