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读后感之八: 阅而思之思而学之201

《“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读后感之八: 阅而思之思而学之201

作者: 武义实小程露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18-11-28 20:44 被阅读0次

《“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读后感之八:

                  阅而思之  思而学之

今天阅读了《“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中第三章“学校领导与管理改革研究”中的第三节“随程推进学校组织、制度、机制与文化建设”。这部分的内容似乎与我一个班主任并没有关系,许多词汇读起来并不能完全懂,花了一小时才认真读完这一节,心中依然有些迷茫,但感悟总能有那么一些。

一、“我”阅读的方式

我习惯于一个人静静地坐在电脑前阅读,不受干扰的。边读边批注或圈画一些对自己而言有意思的词句,看完一遍后,我会再开始整理这部分内容的框架结构,再梳理一遍此内容的内在架构,便于自己温故而知新。

《“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读后感之八: 阅而思之思而学之2018-11-28

二、基于反思  寻找特色

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学校制度更新必须从分析、研究学校的现存制度入手。要围绕‘成人成事’价值观,在新的学校转型变革的参照系下,对现有制度进行分析、清理,认识问题和明析新的学校制度系统的框架。”基于反思,是新基础教育的特色,无论是学校还是班级个体要发展都需要分析自身的优劣何在?正如,上周的工作室送教,一直认为语言表达并不是我的弱项,总认为整节课的设计才是最重要的,一遍遍地试教,结果是上完课,老师们一致认为我的课设计上没问题,课堂效果也是非常好,但是课堂上的表达就不够凝练,过于随意。这不正如我自己的文字表达一般吗?总是非常随意且零散的表达,不聚焦,没有指向性。当然,要发现自己的不足,是需要外力的,正如学校的自我剖析是需要社区、家长、学校三方合力的,而老师个体要发现不足也是需要团队中的伙伴毫无保留地提醒与监督的。

而“特色”并不是做一个强项,并不是以点状的强项代替“化”在整体中的特色,而是发现与自身特点能融合并能促进发展的文化。正如文中所说“学校文化个性的形成取决于学校对自己办学历程中形成的文化传统的把握和辨析,对当代社会变化和学校大文化使命的把握,以及对目前学校师、生状态以及他们不同生活背景中形成的文化特征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形成体现和适应本校办学理念的文化追求。”那么,个体的发展与特色的确立,也自然取决于对自己成长历程中突显的强与弱的把握和辨析,对当前教育与自身发展的融合和把握。那么我便需要思考,我可以形成的“特色”是什么?

三、学以致用  思考发展

我将自身的发展也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1.定向阶段:即明确个人发展目标,成为什么样的老师,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2.清思阶段:在梳理自己基础上,思考:我的强项在哪里,哪些没有凸显出来?弱项是什么?弱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强项与弱项对我自身发展产生什么影响?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能否“以强带弱”还是“扬长避短”?

3.新质生成阶段:此为解决“如何发展”问题,那就要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关注自微新的生成。

4.超越阶段:努力让生成的新质成为自身发展的主要动力与成长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读后感之八: 阅而思之思而学之20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ptt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