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琐事回忆(五)

琐事回忆(五)

作者: 金光大道朱应明 | 来源:发表于2017-06-24 20:37 被阅读0次

    小时候,本村大黄庄和村子周边都没有小卖部,购买日用品和农资(买布,盐,糖,火柴,猪肉,农药,化肥等)都要跑点路,一是上塘桥供销社和食品站(过去,一般这二者都在一起),路途稍远,大约有四五华里,二是上孔城区的古井供销社和食品站,它离家较近,大约二三里路,但有小河相隔,好在村东边田畈的尽头,有“黄家桥”连通了两岸,据说该桥是曾经的大户人家黄氏修建的,有上百年的历史,属于私人“架桥修路”善举之类型,该桥和连接该桥的这条土大路,是古井公社红光一带和朱桥公社蟠龙一带等东部地区群众,通往桐城县城的必经之路(过去农村人基本上是步行,小路尽量抄直,少量货物依靠肩挑背扛手提,重载就用两轮人力板车拉,车总是跟路相适应,更早的小窄路用独轮车推,人能走的小路独轮车也能走,车上自带木板,遇到小沟小缺往上一铺,两三百斤重满载货物的小车就推过去了),由于古井离我们村庄近,大家常上古井购买商品。

    一九六九年夏季的一场巨大洪水,将三根宽厚麻石条并排铺就的两孔大桥彻底冲毁(石桥宽大约两米,长约七八米,中间有一个麻石条砌起的桥墩),给两地交通确实带来不便,洪水过后,大家也想在原址上重新架桥,但牵涉到两区(金神区和孔城区)共同出资出力之难题,相关事宜还要协商来解决,架桥之事随之无限期后延,直到八十年代金神区天林公社洪桥村为起点,经塘桥公社骑龙村至朱桥公社乡级公路的贯通,有“鸡鸣三区”之称的大黄庄(另有石河区,我村与石河区蔡店公社三元大队交界),成为该地区交通要道的死三角(一条路:城关→高桥→古井→朱桥→肖店→双店,另一条路:城关→蔡店→天林洪桥→塘桥麻园→朱桥→肖店→双店),最近几年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乡村道路大肆扩建,“村村通”工程落实后才有所改善。

    再远点就是上桐城城关,金神街(过去步行抄直走小路,上城关比上金神多不了几里路,因城关商品丰富,故村民上城关比上金神的多),甚至孔城街和枞阳县其林桥街(在商品凭票供应的紧俏时期,该地市场上可以免票购买商品,是桐城枞阳庐江三县的交汇点),上这些地方都是为了办大事,如过年时办年货,婚丧喜事购物买菜,另外桐城县城西是大别山的余脉,山区柴禾多,早期村民家中的柴禾不够烧,大家前往山里,带米在山民家安住下来砍柴(分草柴和枝柴),待柴快干了运至城关某地集中,再用板车拉回家,后期村民不砍柴了,从城关买柴禾拉回家,在初中时我经常帮父亲推板车,还有家里买卖小猪和集体耕牛等,都要上大市场,山里人走山路外出上集市一趟更难,不少人终生没有上过集市,当时有句名言是这样说的,“三年上一趟青草塥,也让我看看外面花花世界”(青草塥为桐城西部大集市)。

    七十年代初期,我们黄桥大队在大队部朱庄设立了供销社代销点(我村村民杨桃园任代销点营业员,至今仍健在),老百姓生活方便了不少,八十年代中后期,计划经济逐渐向商品经济过渡,个体小商店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真有“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待开张”之势,他们是第一个吃螃蟹并且都淘到了第一桶金的劳动致富带头人。

    我第一次上金神街大约有七八岁光景,那时父亲还在江南伐木,是母亲带我去的。老家距金神街大约有十五华里,这十五里路对年幼的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一路上自己走一走,又让母亲背一背,看到了“天桥”(架在马路上方空中的水泥抽水渠,因修路前年被拆除,它曾经是金神街的标志物),金神街就到达在望了。

    上金神街的目的我不清楚,但我清楚地记得母亲在街上找到四表爷家(四表爷讳名李恒发,我该称四表爹爹,是我老奶奶的侄子,金神街老李家是老奶奶的娘家,后面皆用母亲的称呼),四表娘叫她的侄子上街买了几个荤素包子给我吃,中餐时其它的菜记不得了,但四表爷做的卤肉汤烫包心菜,特别好吃,那鲜味至今难忘。原来四表爷是金神街道集体餐馆里的红案大厨,做菜做点心是他的拿手好戏,一副好手艺远近闻名,特别是馄饨皮的加工,更是他的拿手绝活,他将加工好的皮子放在报纸上,报纸上的小字清晰可见,吃过他做的馄饨的人,皆对他的手艺赞不绝口,金神街远近的人趋之若鹜。我们的到来,四表娘非常高兴,一上午跟母亲交谈不停,问长问短,关心着每一位老亲戚(四奶奶和大妈一家人,大姑,小姑,叔父本人及子女情况等),吃过午饭我们回家时,他们还送给我们一些食物,其中有一小袋虾米(我们称干弯子),快到家了,装虾米的袋子在梅庄山头上弄翻了,虾米洒了一地,我和母亲弯腰一一拾起,不能有半点浪费,时至今日,虾米银鱼仍是珍贵的礼品,何况是物质匮乏生活清贫的近五十年前,想起了过去,现在我常常发出感叹,感叹过去的人真认亲,亲戚关系都好几代了,思亲之情仍念念不忘,现在交通快捷了,联系方便了,人际关系却淡漠了,这是为什么呢?

    在小学四五年级时,每年清明节前夕,学校都要组织学生到桐城烈士陵园去扫墓,这也是我第一次去城关。一大早大家吃过早饭,带上从家长处讨来的几毛钱,到学校集中后排好队出发,两个班近百人的队伍浩浩荡荡,绵延数里,有好几位老师带队和维持秩序,保证大家全程的安全,走小路一路步行至西山烈士陵园。每年扫墓,都会重复发生一件令人难忘的事,我班有一位女生叫童xx,她家家境好,又是独生女,本人定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每次扫墓,当大部队快抵达城关时,她的父亲总是迎面出现,从城关方向赶过来,将白白胖胖又热气腾腾的大包子递入她的手中,她一边吃包子一边随大伙儿往前走,其他人看见只有咽口水的份,感觉她真是太幸福了,我们走热了,只能从路边水塘里招口凉水喝,她却能啃上她父亲送来的肉包子,心生不免产生羡慕嫉妒恨。

    到了烈士陵园,听老师的口令,首先对着烈士塔向英烈们鞠躬,聆听讲解员介绍烈士们的英勇事迹,瞻仰烈士墓,阅读碑文,同时也看到不少其它学校扫墓的学生,还有机关干部和市民前来敬献花圈,松柏和白花(纸花),一切仪式结束了,又由老师带队返回,大家在街头上买点早点(包子,油条,鞋底板子),到桐城师范北边的仁寿庵中,从水井中用水桶打起清冽的井水,就着凉水吃早点,休息一段时间后,再步行回校。

    到校后仍没完,还有一个重要任务,黑板上班主任黄结义老师的作文题赫赫在目——《祭扫烈士墓》,这一整天不用学习,走了几十里路也不累,平时两点一线的沿途景色,早已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但今天一路上所见所闻与平常迥异,大家都有新鲜好奇感,一路上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当作文题目一露面,刚才还打着鸡血,脸上兴奋异常的笑容,立马一扫而光,一个个精神萎靡,耷拉着脑袋,三五成群,懒洋洋又心思重重地结伴往家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琐事回忆(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pue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