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的生命终有尽时,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如此。在这个问题上,上帝(如果真的存在且是造物主的话)是公平的。区别在于生命终结之后,多数人杳然,少数人留名,历代如此。留下的名字有的在书本上,成为人类文化历史的遗产,也有的只在普通人的口中流传,成为一个故事,一个传说。尽管他们实际存在过,与传说中的而实际不存在的神一样,无论变成传说的名字多么伟大,传承多么经久,对于曾经存在过的那个生命,已经没有丝毫意义。那些名字的存在,由于某些原因,或留芳,或遗臭,已经不是曾经拥有这个名字的那个生命的真相。
/二/
真相就是客观存在,是不需要运用什么手段,强迫人认可的。一旦需要运用权力,或者诱导的方式,强迫他人认可的东西,其真实性便值得怀疑。犹如当前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真假难辨,那些建议你必须转发的,多半是假的,因为动机是利用点击量赚钱,而不是对所发信息的真伪承诺,跟许多商品广告一样,目的是扩大销售业务。若是你信以为真,难免落入圈套。若是帮其转发,就是助纣为虐,协同做假。受损失的是你,做假者不负责任,尚且还会沾沾自喜。自喜做假的成功,而不是对受骗上当者的感激。
/三/
悲剧婚姻,是一种无尽的煎熬。爱情具有革命性的时代,很有诱惑力,也内含许多骗局,一旦受骗,苦不堪言。待脱掉从书本上借来的爱情外衣,真面目一览无余,悔之晚矣!若是为了孩子、面子,为了扯不清、道不明的麻烦,同床异梦一辈子,无边苦海,再无回头之岸。理性地做出这样选择,迫于无奈?宽容大度?亦或是善良?代价是毁了一生的幸福。近些年来,对爱情的追求似乎退居二线,财权色走向台前,婚姻问题倒是直抒胸臆。
速结速离的婚姻也很多,为了孩子,情愿为失败婚姻终身买单者,已极为少见。是自私?还是觉醒?是自我意识的回归?为了婚姻,需要付出太大代价,幸福与否还不可预见,也只能是赌。于是,许多青年人害怕婚姻,不想走进婚姻,似乎已经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
/四/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是孟子与荀子、韩非几千年前打的思想仗。至今还影响着一个民族对人性的认识。人之初应该什么都不懂,何为善恶?非要加上善恶的帽子,实在是牵强。人类最初的本质属性是自私,这是一切生物之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悲悯之心产生善,私欲过度膨胀产生恶。悲悯是初心,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生存竞争是天道,是不可改变的自然法则。当善恶上升到精神层面,竞争已经不单是为了活着,而是为了内涵更深的欲望。
/五/
一时拮据,又有急需,难免产生向别人求助的欲望,“别人”的范畴多是考虑“有些把握的亲友”。然而,以为有把握的实际更没把握,丢面子,失去自尊的也在自以为有把握的人群里面。有过这方面的经历,那份难堪,那份失落,几十年都不会忘记。每每想起,并没有抱怨,只是悔不该当初。
倘若去向专门机构或个人借贷,高利息是一种恐惧 。向亲友张口,成功的把握很小,既失落面子也淡化了亲情友情。亲友若是给了面子,还了钱,人情永远欠着,一辈子也还不清。“不向别人借钱,也不借钱给别人。”最早是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哈姆雷特》中看到,这句话已经打破国界和时界,成了世界名言,经久不衰。
因而,即使是维持生命之必须,也切勿向人借钱。向人借钱,自己尴尬,人家也尴尬。自己没了自尊,人家担心你不还也因之看低了你。若是维持生命之必须,真不如当乞丐。
/六/
思想单纯的人可爱,因为单纯的灵魂也许很干净,像那不谙世事的孩子。若是过于单纯也很可悲,因为容易受伤害,受污染,受他人把控。尤其是置身于既复杂又不太干净的环境中。个体是这样,群体亦如此。一旦思想被某种观念格式化,很难转变,一辈子都难以跳出。中国历史上有敬官、畏官的传统,代代传承,唯官唯大。缺少文化知识,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常常表现出见官晚三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精神状态。这是心理怯弱,是一种自卑。遇到这种局面,我心里会产生一种痛,一种不公。在物质上,在职务身份上的平等,任何体制的国家都做不到,因为社会有分工,个体人的能力差异也很大,但是心理上的平等是必须的。这是作为人的起码的自我权力。
现在的青年人心理素质跟我们以前的人比起来,变化很大,因为他们走出去了,见识多了,自我意识强了,自卑心理也少了。民族自信心从他们开始增强了。许多老人对年轻人看不惯,对他们的言行举止有微词。我不这样想,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希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