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一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将一门语言学习,变成一项全民热情的红利产业,重点是这个红利期太长了,以至于,从90年代到今天,还远远没有结束。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短期内当然没想着靠英语致富,出发点都落在提升语言水平上,可这么质朴的需求,先进的英语教育满足我们了吗。
很多人投入在英语上的时间,成本,精力都没能得到正向的反馈,这就是一笔赔本儿的买卖呀,可是为什么呢,中国人不适合学英语吗,要知道,对比其他小语种,它已经简单太多了。
口语上,哑巴英语说不出;阅读上,稍微专业点的文章看不懂;书写上,生搬硬套太中式,更别提能使用这门语言去演讲了,遇见老外你连搭讪都不一定敢。
基础教育学了十多年,报各种课程也没见效,你有没有想过,不是所谓的没有英语环境,也不是我们学习能力不强,自控能力差,而是你的底层认知出了问题,老一套方法实践的结果失败了,你也看得见,为什么不深挖一层,想一想,你以为的这样学英语就是你以为的学英语吗?
我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人,在错误的泥潭里挣扎了很多年,没想过改变关于“怎么学”这方面的认知。
说说我自己的情况吧,高考英语120+,大二之前就过了六级,一直觉得自己英语不错,注意,这里我说的是英语,不是英语水平,因为各种考试只拿分数衡量,我分数上都还不错,英语作为一门学科我觉得我算是优等生,可作为一门语言,这才是它的本质,我又算什么呢?
意识到这个问题时,我六级已经过了,当时开始接触一些较学术的英文文献,一下子就懵了,怎么会,居然看不懂,经常要查词典,长难句也读不懂。
我只得接受,我的英文“水平”很差,如果像分数那样分级,我觉得肯定不过四级。
开始报各种班,网上找了很多资料,练口语的,纠语音的,阅读提高的...你问我,有用吗,肯定是有点用的,毕竟我在做输入,可是又可以说“没用”,因为根本达不到我预期的水平。
打个很简单的比方,我高中时刷题,刷十套假设能提高十分,我会觉得有用,可现在,我上那么多课,真正能量化到显现我水平的提升,真的很少很少,完全对不起我时间和精力上的投入。且是碎片化的,不成体系的提升,于长久的质上的飞跃于事无补。
我开始意识到一套好的底层方法论的重要性,在知乎上,我看到了“恶魔的奶爸”这个作者的回答,当时我记得是在搜索口语学习方法,通过他口语那篇文章,又翻到了关于英语学习其他方面更全面的方法论,他本人不是英语专业的,但是可谓是英语学习上的逆袭大神。
举个例子,传统上我们认为口语不好,是因为你不敢说,懒得说,不敢找外国人聊天,所以你口语不好,于是市面上售卖的口语课程,几乎都是老师给出常见的口语表达,加上小场景,让你去背,去记,这样的方法有用吗,短期内你集中练习,有用,你会觉得会说了,可是,只要你一段时间,只是一小段时间不练,马上倒退,跟没学过一样,照样一句话讲不出。
为什么呢,因为口语不是单向的表达,说出,口语存在的背景是由场景的,你要能听得懂对方的话,然后理解,在自己的语料库里寻找资源,然后输出去。而我们呢,我们输入上少的可怜,我们的英语资料库里有多少储备呢,我们的听力水平是多少呢,怎么看都不像是能说得出话的水平啊。
你应该先练听力,持续几个月时间,在这个水平上做好输入,然后才开始输出阶段。这是人习得语言的正常顺序。而我们一直以割裂和相反的方式在做无用功。
恶魔的奶爸推出了他的课程“恶魔奶爸Sam,影响100万人的英语学习方法”,在唯库上线了,可以说这门课程是超值的,有些人每天讲干货干货,如果你认为英语学习甩给你几个链接,里面是词组句子几个教学视频算是干货的话,那说明你的认知还是错误的,真正有价值的,是底层方法论,“渔”和“鱼”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可是你要知道现阶段自己需要什么,时间是最宝贵的,方向最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