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8:00在勐往中学的初二年级的105班上《我爱这土地》。这是一篇初三的课文,因为初三所有班级这篇课文都上过了。
可以说,这是一篇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设计的本意就是教学生学习掌握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
教学的主线是“你从哪里读出了我对土地的爱?”+你还从哪里读出了我对土地的爱?用这个主问题牵引理解本首诗的主题。
但是,当这个问题在课堂上抛出来以后,学生可以找出诗句,但是,怎么写出“我对土地的爱”,学生不能表达。这时候,我依然没有改变原来的教学构思,依然按照原来的设计在推进教学。所以,虽然课是上完了,但是,效果太不理想。
应该怎么办呢?当学生说不出“怎么写出对土地的爱”的时候,就应该从开头来引导学习。因为,本来就是教学生学习怎么阅读诗歌,本来就是教阅读的方法。
因此,当学生根本什么都说不出来的时候,引导学生从诗歌的第一句来理解。“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里引导学生了解,我对土地的爱用什么来表达?——用一只鸟来表达,我就是鸟,鸟就是我,鸟爱这土地,就是我爱这土地。那么,鸟儿歌唱的对象是谁?……土地。土地怎么了?被暴风雨——打击。弱小的鸟儿被暴风雨打击得声音都嘶哑了,还不停息?为什么?……因为我爱这土地!鸟儿也是土地上的一员,它对着暴风雨嘶哑的歌唱……是因为爱暴风雨呢?还是?……恨!你能想象鸟儿会对暴风雨怎么歌唱呢?~~你给我滚,滚出我的土地!这是反抗的声音,这是不屈的呐喊!和鸟儿一起反抗的土地上的事物还有哪些?——河流,风和黎明。土地上的鸟儿,河流,风和黎明一起反抗着暴风雨的打击,是因为他们都爱这土地啊!所以,鸟儿对暴风雨歌唱是愤怒的……滚出去!鸟儿对着河流,风和黎明歌唱是……呼唤他们一起来反抗“暴风雨”。鸟儿不停的呼叫,对暴风雨,对河流,风和黎明!以至于声音嘶哑,最后,抗争而死,死了还要腐化在这土地里面!可见这爱的深沉!把这些引导理解清楚,那么,再引导理解其他内容就应该没有问题了吧?针对一无所知的学生,这样引导阅读会不会更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