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过来!”儿子近乎命令式地跟我说。
平时家里的小宝都是我父母帮带,孩子跟他们要求他们,他们几乎是无条件满足。我很感激他们能在我和老公奋斗的时候帮忙分担带娃,我也知道,他们能帮带就已经很好了,不可能再去跟老人提什么要求,只能是说在自己有限的时间里纠正孩子的一些行为。
以前忙的时候,因为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内心空间不够,所以没有办法去好好地教育他。
想着那天没有什么安排,再拖可能以后更难纠正。于是我开始对小宝进行纠正教育。
我很平静地跟小宝说:“妈妈很愿意跟你呆在一起,我也很想知道你需要妈妈怎么帮你,但是你这样说话的语气妈妈感受不到尊重,妈妈也是需要尊重的。你可以跟妈妈说:妈妈,我需要你的帮忙,你可以过来一下吗?你这样说妈妈就能感受到你对妈妈的尊重,妈妈就会更乐意过来帮忙。”
他似乎听不到我说的,还是一个劲地重复他的呐喊:“妈妈,你过来!”看我在边上,没有过来的意思,他还一边哭闹起来。
持续了十来分钟,我还是很平静地告诉他:“你可以哭,如果你觉得难过,哭出来舒服一些,可以过来妈妈很愿意陪着你,等你哭好了,我们再来商量一下这件事情怎么解决。”
我忽然发现这两年的心理学和家庭教育不是白学的,不仅疗愈了我自己,还更懂得表达自己的需求,同时内心更柔软,更有弹性,能够接纳孩子跑过来的坏情绪。
如果换做两年前,可能我就会直接“打、骂、吼”就直接上了,但是学了两年的家庭教育,让我清晰地知道“打、骂、吼”这样的方式只能是短时间有效果。而且这样的方式也是父母不学习不上进的表现。
因为如果是成长型的妈妈,当用一种方式,一段时间没有效果之后,会反思,会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会去学习新的方式方法。
这时候,我父母有点看不过去,狠狠瞪了我几眼,并嘱咐我可以吃饭了。我彷佛在耳边已经听到他们的埋怨:“我都不明白,孩子好 好的,干嘛非得逗哭他才行!”
以前有时候孩子哭了,他们也会这样苛责我。于是我关起房门,想着趁晚上有时间就好好地教教孩子。
小宝大概哭了有半个小时,哭声渐渐停下来,这期间,很多次我都重复着那句话:“妈妈爱你,妈妈很愿意跟你呆在一起,但是妈妈也是需要尊重的,等你可以好好跟妈妈说话的时候,妈妈自然就会过去了。”
看他停下来,我想起前几天我看到的一个绘本故事,很契合。就跟他说:“宝贝,妈妈很爱你,也很愿意帮助你,过来,妈妈想抱抱你。”
他听到我说要抱抱他,他很快就过来了。
我接着跟他说:“妈妈跟你讲个故事,山里面有只小老虎,早上他自己出去玩,可是逛了一圈之后,发现自己迷路了,因为以前它都是跟着妈妈外出的。
于是它看到小白兔,就想,跟小白兔问路就可以回家了,它来到小白兔跟前说:“喂,短腿小家伙,我迷路了,你告诉怎么回家。”小白兔自顾自地吃着萝卜,始终没有理会小老虎。
无奈,小老虎只能另外找人问路。这次,小老虎找到了小刺猬,说“刺球,我迷路了,你告诉我,怎么回家,我让我妈妈给你好吃的。”小刺猬瞄了一眼小老虎,也没搭理它。小老虎这时候已经又累又饿,几乎走不动了。
它看到了一只乌龟爷爷在散步,就迎上去说:“老家伙,我迷路了,你快告诉我,怎么回家,我饿到不行了。”乌龟爷爷慢悠悠地散步,听小老虎这么说并不打算理会它。小老虎瘫坐在地上埋怨道,怎么所有人都不理我。这时候乌龟爷爷慢悠悠地说::“森林里,所有的人都很熟悉,但是你说话一点都没有礼貌,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帮助你。”
你看小老虎如果一早就很有礼貌地问小白兔,是不是早就回家了,每个人都需要被尊重,妈妈爱你,同样妈妈也需要被尊重。”
小宝似懂非懂地看着我,跟我说:“妈妈,那你现在可以和我一起去吃饭吗?”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了跟孩子讲长篇大论,觉得我们经历了那么多事情,我告诉你很多道理你就能少走弯路,但是很多时候,孩子是听不懂大道理的,只会觉得我们的更烦,一天天,叨叨叨,罗里吧嗦的。
沟通是用对方能听懂的语言去说,因为沟通的意义决定于对方的回应,而不是我们自己讲得有多嗨,多天花乱坠。
我是@沛扬�,一个终身成长的践行者,愿意陪孩子一起成长的成长型妈妈。喜欢留言点赞,关注我,未来沛扬陪你轻松育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