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文人聚会应该是王羲之等人的兰亭聚会。因为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文章和书法,兰亭之会一直在中国文化史上闪射着独特的光芒。其实,一千年前,东京汴梁也有一个聚会,以苏轼为中心的北宋文人集团在王诜西园的聚会,足以和王羲之等人的聚会交相辉映,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公元1085年,宋哲宗即位,苏轼终于走出了“乌台诗案”的阴影,受到宋哲宗的重用,重新回到京城开封。这一段时间是苏轼文学创作进入成熟阶段后仕途上难得的辉煌时期,先后担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知制诰相当于皇帝的秘书长,负责起草诏书,可谓位高权重。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讲过一个故事:苏轼卸任知制诰后,继任者想在诏书的起草上和苏轼一争高下,一天,起草完一份诏书后,自我感觉非常满意,很想找个人欣赏自己的文采。可是,已经夜深人静,同僚们都已经下班回家了。情急之下,这位长官喊起了衙门看门的老头,对着老头抑扬顿挫地朗读了一边自己起草的诏书,问老头:“我起草的诏书,和苏轼比怎么样?”睡眼惺忪的老头回答说:“大人和苏轼谁起草的诏书更好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苏轼写文章的时候从来不查书。”老头老老实实的回答,一定闹了新长官一个大红脸。苏轼担任知制诰显然深受皇帝信赖,期间还曾经知礼部贡举。可以说,这一年,是苏轼人生中最为春风得意的一段时间,也是北宋文坛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
几乎和苏轼同时回到开封的还有王诜。蜀国公主的驸马王诜是一位具有很高文艺素养的诗、书、画全才,也是大文豪苏轼的终生挚友。此前,王诜因和苏轼交往密切,在“乌台诗案”中受到牵连,虽为皇室至亲,也被贬谪七年。外贬期间,苏轼和王诜没有什么联系,但是,重回汴京,共同的兴趣爱好,唤醒了二人之间沉睡多年的友谊,王诜家的西园,自然而然成了苏轼和王诜欢聚的理想地点。
参加聚会的当然不止苏轼和王诜,当时在汴京的名人几乎都聚集到了王诜的西园,据说是李公麟作画的《西园雅集图》,米芾在记中一一指出画中人物的姓名的就有十六个人,他们是苏轼、王诜、苏辙、黄庭坚、米芾、蔡肇、李之仪、李公麟、晁补之、张耒、秦观、刘泾、陈景元、王钦臣、郑嘉会、圆通大师,这些人,无不是北宋文坛大名鼎鼎的人物,真是群贤毕至,说这场聚会囊括了北宋文坛的半壁江山绝对毫不夸张。这次聚会,也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两件瑰宝——李公麟的《西园雅集图》和米芾的记。
如今,李公麟的画作和米芾题在画上的记一并失传了,有人竟开始怀疑历史上究竟有没有过这样一场聚会。但是,更多人相信应该有过也一定有过这一场聚会。李公麟的画虽然失传了,后世的画家却不断临摹或者在这副画的基础上二度创作,还在流传的就有南宋马远、明代沈周、唐寅、仇英,清代石涛、华嵒等人的画作。今天,仍有画家以此为题材进行新的创作。在这些画家的心里,一定相信也希望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这些中华文化史上重要的人物,聚集在西园这个园林绝佳的地方,灵魂和智慧相互碰撞、激荡……而且,这一群历史上顶级的文化人,或多或少,在西园这个地方曾经不止一次聚在一起,创作过无数文化史上辉耀千古的艺术精品。这一群人这一个时期的艺术创作,都可能和西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恨西园,落红难缀”,词中的西园,会不会是王诜的西园呢?
秦观写过一首《望海潮》,词曰:“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世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不知到为什么,这首词有的版本有一个题目“洛阳怀古”,有人甚至据此认为词中的西园说的是金谷园。真是莫名其妙!怎么是洛阳怀古呢?就算真的是洛阳怀古,西园也一定是开封的西园,而不是洛阳的金谷园。西园里有过恩师苏轼,有过那么多的好友,有过那么快乐的一段时光,金谷园里有什么值得秦观怀念的呢?
有时候,华灯初上,站在开封街头,看着来来往往的车流,一瞬间会让人精神恍惚,这些坐在车里的人是去什么地方赴会吗?他们的宴会上也会有苏轼、苏辙、黄庭坚、秦观、米芾这样的人吗?深吸一口气,迷过神来,知道他们的聚会当然没有苏轼,但他们也许会谈起苏轼,谈起大宋年间那个苏轼和文坛的永恒的春天,会吟诵一首流传千古的宋词,于是,浓浓的文化气息,便在开封的夜空氤氲开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