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背景
这是《经济学人》周刊写的写作手册,这本杂志与一般的美国媒体不同:
文章一般很短,两页算长,无署名。整本杂志从头到尾文风一致,见解一体,如一人所写。在大洋对岸的美国新闻界,这种新闻操作方法并不被认同
但这并不影响其成功,在经济危机中甚至保持正增长,作者引用一位美国banker的话,它可以一定程度解释它的成功:
《经济学家》是唯一的我能从中学到东西的杂志
这是一本非常小的书,只有100多页,都是非常有针对性得指出一些文章书写过程中的坏现象。所以,这是一本“是什么”类型的小工具书。
2、具体建议
- 慎用隐喻
- 隐喻作用不言自明,但泛滥使用,弄巧成拙
- 俗典勿用,创造新鲜的隐喻
- 短词
- 英文长短词明显,中文不明显;
- 背后原理:精炼简洁,能说明白就好,但不能为了简洁,而失去易读性;(eg:比如古汉语的使用)
- 减少冗词
- “性”,
modern sex
- “进行”,消灭任何加长语句的企图
- “的”,这个滥用严重(阳老师已发部的文章中已经提及)
尝试:把一些冗词去掉,看看意思会不会有大的变化。
- “性”,
- 勿用“被”
- 避免使用被动语态
- 被动语态,可以隐藏主语
A打了B总是比B被A打了更清楚,但不止此。后一种句式出现时,很多时候只有B被打了,也是语法正确的句子,但A就消失了
- 避免使用术语
- 日常词汇完全可以替代术语
- 不要做:
- 用术语来使本来无聊的事情显得重要;
- 用术语来混淆事实
对此我有一定的保留意见,术语自带的一定前提,是日常语无法展现的,比如原书中的“快”替代“指数性增长”,了解过一定投资领域知识的可能知道,指数性增长并不快,它的快来源于指数的平均分散的标的分布,来自于它的螺旋增长,它的“快”来源于它的正确性。
- 新闻腔和俚语
- 和隐喻一样,慎用
- 不要使用公众认可度高的模板;eg:“***是什么样的体验”
- 要确切的词,不要万能词
- 句法
- 长句控要自重!
马克·吐温说,好作者应当这样对待句子:“作者偶尔可以放纵自己写长句,但他必须确保里面没有褶皱,没有含混,没有用括号括起来的部分来打乱整体节奏。当作者完成后,长句不能像海蛇一样大半个身子在水下,而是要像火炬游行一样清楚晓畅。”
-
省略
- 除非简称公众认知度高,否则优先全称
- 专有名词首次使用,必须全称
- 永远不要说,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所以×××。一定要指明哪条法律哪条法规。(反正有关单位是不会听的)
-
头衔
- 原则是平视和平等对待你在文中提到的任何人,无论王侯将相还是贩夫走卒
- 直呼其名,再适当补充头衔
小结
毕竟这是一本首先是针对英文的写作指南,但并不影响我们从中学习到一些共通性的东西,其本身小而精悍,举例到位,看的毫不费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