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的两个关于生命起源的观点,非常有意思,特意记录下来。
一、《万物起源》认为人类起源是个奇迹
格雷厄姆.劳顿和珍妮佛.丹尼尔的《万物起源》这本书,讲述了宇宙/地球/生命/文明/知识/发明6大类,53个起源问题。
我们看一本书的权威性,作者的资历及擅长点非常重要。《万物起源》的两个作者,格雷厄姆.劳顿是高水平科学期刊《新科学家》杂志的执行主编。丹尼尔则是《纽约时报》的著名插画设计师,谷歌公司创意总监,当然,她主要负责为书配各种奇妙、精美的插图。
书中有两个比较核心的观点:
观点1:宇宙诞生的必然性
——这个讲述了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是怎么无中生有(从奇点变出一系列的东西)的。按照量子理论,“无”和“有”并不对立,也许大爆炸只是“无”在行自然之事,是一次导致整个宇宙诞生的量子涨落。
观点2:人类起源的奇迹
——人类的出现不是进化的必然产物,面是一个真正地奇迹。现在的研究表明,简单生命的出现是必然的,但复杂生命的出现则是偶然的,是另外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故事。简单细胞首次出现再演化到复杂细胞,经过了20多亿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似乎只是个“一次性事件”导致了演化的开启(就是一个简单细胞,被另外一个简单细胞吞噬了),吞噬之后并不是把这个简单细胞消化掉,而是慢慢形成“内共生”关系,在长期的这种好基友关系中,被吞噬的一方渐渐演化成了线粒体,之后经过漫长的演化,共生体最终形成了复杂细胞,而复杂生命(包括人类)则是这些复杂细胞的组合。
二、麦克斯.泰格马克的《生命3.0》则认为生命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
万维钢在有深度解释过这本书,大家可以去订阅得到专栏。所有的事物(不管有没有生命)都是有目标的,光的目标是——不管是反射还是折射,光在两点之间走的那个路径,恰恰是所有路径之中用时间最短的那一条,可以说,光的“目标”就是用最短时间从这一点到达那一点。所有的物理定律都可以用这种“目标”论来表述:真实发生的物理过程总是在“优化”某个量,也就是总是为了把一个什么物理量最大化或最小化。
基于这个视觉,整 个宇宙的首要目标来自热力学第二定律,那就是要把“熵”最大化。(熵用于描写一个体系的混乱程度)可以说宇宙的“目标”就是达到热寂。但为什么现在的宇宙却是多姿多彩的呢?因为有引力的存在!!有了引力的存在,宇宙就可以在局部制造一些有序的结构。
2013年,麻省理工一个当时只有31岁的教授,杰里米.英格兰提出一个非常厉害的理论,叫“耗散驱动的适应(dissipation-driven adaptation)”——如果有一群原子是被某个外部能源驱动,那么这些原子就会渐渐组织起来,形成某种结构,而这个结构能够最大限度地吸收和消耗能量。(国家、公司等组织的形成也可以参考这个理论)
根据这个理论,只要环境合适,生命的出现就是不可避免的,并不需要太多偶然的运气。(生命就是这么一种自组织的原子集合,生命体非常有秩序,从周围获得能量,同时又把能量消耗掉)
延伸阅读:Dissipative adaptation in driven self-assembly
个人反思:这是两个几乎不同的观点,在我们的整个学习(提升认知)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而这恰恰是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二元学习法。
找到同一件事情两个不同的观点,仔细地去比较,深入思考,发现每个观点的局限性。但是记得,我们不能做那样的既同意这个又同意那个,同样条件下的真理有且只有一个,去寻找无限接近真理的那个观点。并把这个寻找的过程灵活地运用到生活、工作中,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能力,拓宽认知边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