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成都分舵
说三道四 017 | 读《我们仨》

说三道四 017 | 读《我们仨》

作者: momo_1997 | 来源:发表于2020-03-09 08:45 被阅读0次


杨绛与钱钟书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剩下我一个,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顾望徘徊,能不感叹“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我忽然想到第一次船上相会时,他问我还做梦不做。我这时明白了。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

杨绛先生的这本书我一直念念不忘,前前后后一边都没读完过,在〈第二部 我们仨失散了〉我捧起来读了三次,也都是停留在这里,一直没有往后面读。因为感到在这一部分是杨绛先生的梦与现实的交合,我看的很迷糊,所以就没敢再往后读。

杨绛被称为是“中国”最后一位女性“先生”。而我对先生的最开始的印象是她的一句话:年轻人问题那么多,是因为书读的太少,而想的倒是不少。这句话敲醒了我,我也分享并向外传播。

读书就是“吃药”,有病治病没病养生。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写她回忆与夫钱钟书和女钱瑗的往事,集结而成的回忆录,内容并无累赘。本书除了写一家三口的小生活,也从侧面反映了二十世纪中国的变化。

杨绛与钱钟书

这本书倒是没有写两位先生的恋爱情史,更偏重于家庭。

他们在欧洲求学的时候就常“探险”,搬一次家算探险,散一次步算探险,每一次都走不同的路。年迈是还一起在日坛公园探险。

“锺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

他们乐于观察生活,热爱生活。

“牛津是个安静的小地方,我们在大街、小巷、一个个学院门前以及公园、郊区、教堂、闹市,一处处走,也光顾店铺。我们看到各区不同类型的房子,能猜想住着什么样的人家;看着闹市人流中的各等人,能猜测各人的身份,并配合书上读到的人物。”

杨绛先生很不擅长做饭,一般早餐都是钱钟书准备。杨绛先生还赖床。

“我们搬家是冒险,自理伙食也是冒险,吃上红烧肉就是冒险成功。从此一法通,万法通,鸡肉、猪肉、羊肉,用“文火”炖,不用红烧,白煮的一样好吃。我把嫩羊肉剪成一股一股细丝,两人站在电灶旁边涮着吃,然后把蔬菜放在汤里煮来吃。我又想起我曾看见过厨房里怎样炒菜,也学着炒。蔬菜炒的比煮的好吃。一次店里送来了扁豆,我们不识货,一面剥,一面嫌壳太厚、豆太小。我忽然省悟,这是专吃壳儿的,是扁豆,我们焖了吃,很成功。

还有活虾。我很内行地说:“得剪掉须须和脚”。我刚剪得一刀,活虾在我手里抽搐,我急得扔下剪子,扔下虾,逃出厨房,又走回来。锺书问我怎么了。我说:“虾,我一剪,痛得抽抽了,以后咱们不吃了吧!”锺书跟我讲道理,说虾不会像我这样痛,他还是要吃的,以后可由他来剪。”

“我把做午饭作为我的专职,锺书只当助手。我有时想,假如我们不用吃饭,就更轻松快活了。可是锺书不同意。他说,他是要吃的。神仙煮白石,吃了久远不饿,多没趣呀,他不羡慕。但他作诗却说“忧卿烟火熏颜色,欲觅仙人辟穀方”。电灶并不冒烟,他也不想辟穀。他在另一首诗里说“鹅求四足鳖双裙”,我们却是从未吃过鹅和鳖。锺书笑我死心眼儿,作诗只是作诗而已。”

真的没有想到杨绛先生虽然不专于厨房,但却精通其他旁门

“锺书这段时期只一个人过日子,每天到产院探望,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我说:“不要紧,我会洗。”“墨水呀!”“墨水也能洗。”他就放心回去。然后他又做坏事了,把台灯砸了。我问明是怎样的灯,我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下一次他又满面愁虑,说是把门轴弄坏了,门轴两头的门球脱落了一个,门不能关了。我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

我尤其喜欢这个家庭里的氛围,没有特殊的等级,是自由的,是愉悦的。“石子”这是多么有心的一个爱的凝聚。

“这段时期,锺书和我各随代表团出国访问过几次。锺书每和我分离,必详尽地记下所见所闻和思念之情。阿瑗回家后,我曾出国而他和阿瑗同在家,他也详尽地记下家中琐碎还加上阿瑗的评语附识。这种琐琐碎碎的事,我们称为“石子”,比作潮退潮落滞留海滩上的石子。我们偶然出门一天半天,或阿瑗出差十天八天,回家必带回大把小把的“石子”,相聚时搬出来观赏玩弄。平时家居琐琐碎碎,如今也都成了“石子”。”

阿圆

圆圆是两位父母对钱瑗的爱称。杨绛先生回忆女儿,从在法国降生开始写起。

阿圆是一个极聪明的孩子,小时候也无太多吵闹,是一个听话的孩子,耐静。她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一起识字,因为她坐在对面,所以认的字是颠倒的。她可以记得大人随口说过的话,偶然间看过一眼便保姆家信上的地址,便也记得。

“我看圆圆这么羡慕《看图识字》,就也为她买了两册。那天我晚饭前回家,大姐三姐和两个妹妹都在笑,叫我“快来看圆圆头念书”。她们把我为圆圆买的新书给圆圆念。圆圆立即把书倒过来,从头念到底,一字不错。她们最初以为圆圆是听熟了背的。后来大姐姐忽然明白了,圆圆每天坐在她小表姐对面旁听,她认的全是颠倒的字。那时圆圆整两岁半。

圆圆识了许多字,我常为她买带插图的小儿书。她读得很快,小书不经读,我特为她选挑长的故事。一次我买了一套三册《苦儿流浪记》。圆圆才看了开头,就伤心痛哭。我说这是故事,到结尾苦儿便不流浪了。我怎么说也没用。她看到那三本书就痛哭,一大滴热泪掉在凳上足有五分钱的镍币那么大。”

看到小时候的阿圆,我都喜欢的不得了。可见杨绛先生在回忆到这些生活小细节的时候该是多么的欣慰。

杨绛先生说阿圆像钱钟书,不光是说形似,更是体现在生活的细节里。阿圆和爸爸是哥们儿。

看到阿圆小时候的聪明劲儿,我突然就能够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为人父母费尽周折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少时是培养一颗稚嫩心灵的最好时候。

同时,阿圆和父亲能够一直一直相互捉弄游戏,这是多大的幸福呢?阿圆在不惑之年还在给父亲画一写“拙劣”的画。从小玩到老,实在令人艳羡。

阿圆画爸爸

1997年初春,离阿圆的60岁生日还有几个月,因为结核病癌症,她最后在休息中去世。

当时,钱钟书也正在治疗,一家三个人,分处三处。古稀之年,痛失爱女。杨绛先生去哪里都显得不方便,从此两位老人相依为命。

次年冬末,钱钟书去世。

我总替他们感到失落,从此无依靠,世界里突然就少了一个特别重要的人,那感觉该是多么悲痛。

阿圆贺新年

两位老人

他们始终都不愿意和党走的很近。钱钟书先生给毛选翻译,这在别人看来是美差,但先生只是谨慎的说,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可见先生是一个有大智慧的明白人。

也有很多人说钱钟书很骄傲自大,也存在很多的偏见。

“我们和不相投的人保持距离,又好像是骄傲了。我们年轻不谙世故,但是最谙世故、最会做人的同样也遭非议。锺书和我就以此自解。”

文革那一段特殊时期,也让两位先生看清了人性很难改变。

杨绛先生于2016年去世,享年105岁。

“现在我们仨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相关文章

  • 说三道四 017 | 读《我们仨》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剩下我一个,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顾...

  • 170719共读017-【你有增量思维吗】

    《快思慢想》共读内容 《快思慢想》170719共读017 交流内容 by chundan 延伸阅读 《科学革命的结...

  • 《我们仨》的有趣事

    《我们仨》的有趣事 ——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 “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谁家没有夫妻子女呢?至少有夫妻...

  • 【莎丽读画】→雪溪图

    《莎丽读画》017 今天赏读唐朝王维《雪溪图》 画家简介: 王维(699-761),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

  • 爸爸,一个沉重的称呼

    读杨绛的《我们仨》,总是在平静中惹人哭泣,“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满怀过去63年...

  • 再读《我们仨》

    第一次读《我们仨》是在kindle上。 第二次读《我们仨》是在摊开在膝上的纸书上。 那天跟瑞同学去书店买了老师推荐...

  • 我们仨(读我们仨)

    我们仨 我一个人看着你们俩 从步履蹒跚的娃娃 到满头华发 从万世绝代的风华 到垂暮神话 你是我清澈眼眸 于风尘苦旅...

  • 悦读第004期:《我们仨》--从今往后,咱们只有死别,再无生离

    大家好,我是小悦。今天给小伙伴们分享一本小悦认为最好的散文集《我们仨》。 悦读004期 初读《我们仨》,是在小悦上...

  • 暑假阅读 《我们仨》——杨子钰

    ”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读《我们仨》有感 好词: 黄昏薄暮 苍苍茫茫 寻觅归途 历历如真 没精打采 不甚经心 ...

  • 共读会-见得人好!

    #Books/《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附赠高手秘籍和时间管理秘籍)》 #卡片/共读会 017 【价值】 原文提出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说三道四 017 | 读《我们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qrdd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