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圆梦
长久以来,我对首页推荐的书籍或者热门书籍有一种偏见——越是热门的越没什么内涵,无思考意义可言,因为受众太广了,肯定没什么深度。不知为何,在首页看到这本书,也许是跟《追风筝的人》有些相似,潜意识里觉得也许这个故事会挺有趣。
这本书大部分是在上下班的公交车上读的,我享受着这种久违的感觉。出差是工作的常态,旅途中往往为了舒服一些,减少长途跋涉的疲惫感,一般不会选择去读书。因为工作量本来就挺大,而且还舟车劳顿,我总是“安慰”自己,等调休了,认真看几本书,这种“安慰”过了好久,我也没有读完一本完整的书。
浮躁占据了我的心,往往在读了几页之后会觉得索然无味,就停下来了,就像猴子掰玉米,花费很多时间选择,但刚拿到手里没多久,就觉得还有其他更好的。
《偷影子的人》说不上有多惊艳、多有吸引力,要说有特点,那就是:全书都没有提到主人翁的名字。而这也成为了一个可供回味的悬念,主人翁儿时的门卫好友伊凡,在消失很多年后出现了,也许伊凡就是长大的主人翁吧。
1.我看着你,就像看到了自己
每个人在儿时都会有一个惧怕的对象,或许是家附近的二愣子,或许是学校里高年级的小混混,主人翁的惧怕对象竟然还是他的情敌。最糟糕的是他的情敌竟然和他爱慕的女孩在一起了。这种尴尬的关系,真令人焦心,想去找情敌一决胜负也没勇气。我预期他应该会非常痛苦,但可爱的是,主人翁虽然表达出了不满,但却未曾悲痛欲绝,后来还遇到了“灵魂伴侣”克蕾儿。
许多人在懵懂的爱情中都是如此,没有理由地关注一个人,喜欢一个人,甚至会奋不顾身。这种纯粹的感情说牢固也牢固,但说脆弱也脆弱,一旦出现一个新角色,很容易就淡忘了。当时过境迁,回头看的时候,总觉得那时候喜欢的是一种感觉,而不是这一个人。在认识克蕾儿伊始,主人翁想到了要回学校向暗恋的女孩伊丽莎白炫耀,但暑假结束,到了学校后“用谈论克蕾儿来激怒伊丽莎白,这个主意我再也不感兴趣”,说明他已经喜欢上克蕾儿了,而伊丽莎白到底是哭是笑他也不关心了。
2.对夜晚的恐惧其实来自对孤独的恐惧
当读到这句话时,我特别感同身受。说起来有些难为情,从小我就对独自睡觉有些恐惧,也许这恐惧来自于母亲上夜班,我独自在家看到窗户上那“可怕”的树影,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我开始“脑补”各种可能性,屏住呼吸,直到母亲下班回来我才安心睡去。
最喜欢的就是下着小雨的夜晚,暖黄色的灯光下,我和母亲一个被窝,她在织毛衣,我依偎着她,现在想想都很幸福,安全感爆棚。
中学的时候,爸妈在一楼住,我自己在二楼,翻来覆去到半夜都睡不着觉。我不知道自己在恐惧什么,但就是无穷无尽的恐惧,不想自己睡。另外,我独自上二楼的时候,总喜欢呼唤母亲,她答应了我后,我就会稍微有些安全感。
长大了,不再那么胆小,也理解了自己,确实比较害怕孤独。
心理学上,根据对环境的依赖程度,把人分为场依赖型和场独立型。场依赖型的人,就必须依靠与外界的交流获得生活的能量。也许我就是如此吧!
3.亲爱的妈妈,亲爱的小孩
当主人翁顺利毕业,离开家乡小城去另一个城市,有这样一个描述他妈妈的情景“在火车站的月台上,我看到妈妈哭泣,这一次,她没再试图别过脸去。我不再是哪个她需要全力保护的孩子,她再也不必藏起泪水。藏起她从未远离的悲伤”。
每一个母亲都是伟大,小时候爸爸在远方当兵,总觉得母亲是我的超人,可以解决任何问题。好吃的饭菜、生日时候的巧克力、可爱花哨的小毛衣,母亲手里总能变出一些我喜欢的东西。母亲很少哭,因为她知道她哭了我也会哭。大抵女生开始刀枪不入,坚不可摧,都是因为她们的孩子。
而我们长大,母亲年纪大了,她又像一个小孩,需要你揣摩,需要你哄,偶尔还会发脾气。我很享受这种感觉,我会努力,不会让她操心,生活像小孩儿一样无忧无虑。
亲爱的妈妈,亲爱的小孩,很爱你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