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经常会有人突然出现右上腹部剧痛,豆大的汗珠挂满脸庞,更严重者满地打滚,痛苦不堪。这其实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疾病——胆结石。这样的患者送到医院,轻者镇痛消炎治疗,重者则要进行胆囊切除术治疗。
胆囊位于肝脏的下缘,呈梨形,长约7~9厘米,宽约2.2~3.5厘米,与周围的肝、胃、胰腺等人体重要脏器比起来,胆是一个很小的器官,
但“发作起来”却是一件让人十分痛苦的事情。
胆结石又称胆石症,是指胆道系统包括胆囊或胆管内发生结石的疾病;胆道感染是属于常见的疾病。按发病部位分为胆囊炎和胆管炎。结石在胆囊内形成后,可刺激胆囊黏膜,不仅可引起胆囊的慢性炎症,而且当结石嵌顿在胆囊颈部或胆囊管后,还可以引起继发感染,导致胆囊的急性炎症。由于结石对胆囊黏膜的慢性刺激,还可能导致胆囊癌的发生,有报告此种胆囊癌的发生率可达1%~2%。
胆结石非常常见,我国成年人发病率接近10%,尤其是在中年以上肥胖妇女中更为多见,发病率甚至达到15%,而且这个比例还在不断上升,还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高。国外有些科学家流行病学统计得出,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有1/3患有胆石症。
胆囊具有贮存和浓缩胆汁的功能,胆汁由肝脏分泌,每天约产生600-1000毫升的胆汁。50%的胆汁通过胆道直接流入十二脂肠,另外50%的胆汁也就是300-500毫升的胆汁要进入胆囊贮存。胆囊相当于胆道旁的一个水库,而这个小水库的容量只有40-70毫升,所以进入胆囊的胆汁要被胆囊浓缩。胆囊内胆汁的成分84%是水分,16%为固体成分,主要是胆固醇、胆酸、卵磷脂、胆红素,还有一些电解质。胆囊浓缩胆汁主要是吸收胆汁中的水成分。胆固醇是一种嫌水性成分,它在胆汁中的溶解主要依靠胆汁酸和卵磷脂增加它的溶解能力。如果胆汁中的胆固醇比例增高,即可形成胆固醇结晶乃至沉淀,结聚为胆固醇结石的核心。所以胆囊结石的发病与饮食的不均衡、脂肪摄入过量、血胆固醇增高相关。
胆结石怎么来的? 胆结石怎么来的?
1、喜静少动
有些人运动和体力劳动少,天长日久其胆囊肌的收缩力必然下降,胆汁排空延迟,容易造成胆汁淤积,胆固醇结晶析出,为形成胆结石创造了条件。
2、体质肥胖
平时爱吃高脂肪、高糖类、高胆固醇的饮品或零食,而肥胖是患胆结石的重要基础。
3、饮食习惯和一些原发病、细菌和寄生虫感染等
(1)不吃早餐
现代许多人不吃早餐,而长期不吃早餐会使胆汁浓度增加,有利于细菌繁殖,容易促进胆结石的形成。如果坚持吃早餐,可促进部分胆汁流出,降低一夜所贮存胆汁的黏稠度,降低患胆结石的危险。
(2)餐后零食
当人呈一种蜷曲体位时,腹腔内压增大,胃肠道蠕动受限,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胆汁排泄,饭后久坐影响胆汁酸的重吸收,致胆汁中胆固醇与胆汁酸比例失调,胆固醇易沉积下来。
(3)高糖、高胆固醇饮食
高胆固醇(如动物内脏和蛋黄)等可致血液和胆汁中胆固醇升高,胆汁淤积,胆盐或卵磷脂下降而极易形成结石。当然,高糖食物摄入过多,也会加速胆固醇的积累,造成胆汁内胆固醇、胆汁酸、卵磷脂三者比例失调。
(4)寄生虫感染
慢性肝病(如脂肪肝、肝硬化等)、糖尿病和做过胃切除术的患者更容易罹患胆结石。胆囊炎可促进胆石生长和胆固醇结晶形成。肝吸虫等寄生虫感染也是引起胆结石的不良因素。
4、肝硬化者
这与肝硬化病人身体中对雌激素灭活功能降低有关,身体中雌激素灭活功能降低,则雌激素水平较高,加上肝硬化病胆囊收缩功能低下、胆囊排空不畅、胆道静脉曲张、血中胆红素升高等多种因素可造成胆结石。
5、遗传因素
遗传因子在明确胆结石危险性方面显然起着重要作用。胆结石在胆固醇胆石症患者的近亲中更经常发生。
6、性别因素
中年女性胆结石发病率较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自身雌性激素水平高。妊娠期妇女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增高,雌性激素水平也增高,影响胆囊的正常排泄,大量结晶体瘀滞在胆囊内,促发胆结石。长期口服避孕药者患胆结石的概率大约是自然人群的两倍。
胆结石通常通过上腹隐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不典型症状时刻提醒患者自己的存在。此外还有一些不容易诊断的症状:
(1)胆结石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大多数是在常规体检中发现。有时可以伴有轻微不适被误认为是胃病而没有及时就诊。
(2)部分单发或多发胆囊结石,在胆囊内自由存在,不易发生嵌顿,很少产生症状,被称为无症状胆囊结石。
一旦出现症状应当及时就医,定期体检也能及早发现胆结石,尽快治疗。决不能因为症状不明显或者“不妨碍日常生活”拒绝治疗,以免造成病情恶化。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老年人的胆结石病情多较凶险,但由于老年人反应性较差,无明显的自觉症状,有时胆囊已发生了坏疽和穿孔,而老年人并不感到有剧烈的腹痛和高热,这样往往会耽误病情。
因此老年胆结石更要早期治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