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愿就是发心,就是发誓要达成某个目标,相当于王国维所说的古之成大业者的三种境界中第一种,即“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望尽天涯路,然后发心,决定走那天涯路。没有这个发心,就不可能有后来的行为,它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命运和信仰。
真信仰者,有高远而具体的发心,有正见智慧的指导,有持之以恒的精进,有如理如法的修证。他不仅仅是学者,更是行者;不仅仅是利众精神的传播者,更是彻底的实践者。他的一生,是为了践约那精神,他的目标持久而专一,他的目光远大而务实, 他可以舍弃一切的虚幻外相,而直奔精神的内核。那内核,就是他们的信仰,也是他们的发心。
虽然有了发心,但你刚开始修行,心性还没有完全成熟,信心还不够,所以修行还没有出现殊胜体验。一旦遇到生活的阻力,比如亲友的干扰、工作的忙碌等等,你就会倍感折磨,内心充满了萧条、冷寂、乏味、痛苦,就像口渴到极致了,偏偏没有水。
你根本不敢想象,这样的你,真能实现那个解脱的梦想。你觉得, 它美好神秘得就像童话,但你不后悔。只要不后悔,就没关系,因为后悔也叫退转心,是修行的大敌。
那么为什么你不后悔?因为你有一个愿望。这个愿望一直推动着你,让你能熬过每一段艰难困苦。你始终在期待着,有一天, 这个愿望能够实现。这个愿望定然不是赚钱之类的俗愿,因为那没有意义,能让你升华、让你超越的,不能是世间法的东西。你如果追求世间法的东西,你的成就便不可能超越世间的层面。
一个人的境界可能低于他的追求,但永远不可能高于他的追求。所以, 一个人内心深处的追求,限制了他的过去、当下和未来。只有希望自己能像佛菩萨那样破执利众,人的心灵才会趋向佛菩萨的境界,人的行为也才会趋向佛菩萨的行为。
要注意的是,有发愿,也必须有行为,没有行为的发愿,很快就会被自己忘掉。因为激情也是一种情绪,如果你不加入行为资粮之柴,它很快就会熄灭。
反之,如果你始终在行动,始终在追求这个梦想,那么你追求梦想时付出的一切,都会化为一种新的激情,不断让你那颗向往的心升温。而且,当你有了行为时, 你就会拥有福报或功德。
这就像你在心灵的田地里种下大愿的种子,然后用善行来为它浇水施肥,最后,它就会结出善果。也就是佛教所说的,“种善因,得善果”,这才是良性循环。而大愿,便是那颗善的种子。
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东西你是一定要放下的,比如名利、得失、享受等等。如果你始终把“你”“我”分得清清楚楚,就很难真心行善。因为你有可能会受到诱惑,偏离自己最初发下的誓愿。所以,结果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在利众的同时升华自己,同时把升华了的自己回馈给社会,更好地服务社会。
有些人做了很多善事, 但并没有改变心的本质,没有让智慧生起妙用,就是因为他们心里有执著。有执著自然放不下,放不下自然没办法明心见性,这是根本问题。你一定要知道问题出在哪里,然后对治那症结,否则, 你永远都不可能明心见性。
换言之,一定要在利众的过程中升华人格。出世间法的修行必须以人格修炼为基础,远离人格修炼,修行就没有意义。因为, 修行的本质,就是修正行为,让自己的行为能承载佛陀的圆满人格。
当然,并不是每个修行人都有这种追求的,有些人修行的目的, 确实只是为了自利,也就是让自己离苦得乐。这样的追求,直接限制了他们的心量和行为,虽然他们或许也可以实现离欲,但他们不会有太大的人生格局,也不会有大的事业。这就像没什么野心的人难有大的发展一样。
作家雪漠: xuemockh196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