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人于若即若离之间,处物于若有若无之道。昨天在读《我的精神病、我的自行车和我》时,赵旭东谈到了咨询中“处人于若即若离之间,处事于若有若无之道”的中国式立场,看似疏离、无为效果却优于咨询师“奋不顾身,跳下粪坑”。
且不论心理咨询,在感情、工作、生活中,前者在很多时候也优于后者。比如,你遇到一个缺乏活力、常常哀叹生活的爱人,如果你为爱奋不顾身,试着跳入ta的泥潭去拯救ta,很可能最后不得善终,你废了九牛二虎之力之后,费了自己。
你一定听过很多过得不错的人说:“不要和烂人、烂事纠缠”,比如,芒格,比如很多创业者,这句话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做到却不容易。首先你要识别烂人烂事,很多情况下,你已经不知不觉进了泥潭,你才惊觉,哇,我刚逃出狼窝,又入了虎穴。
那是因为你内在需要某种东西,恰巧只有那个最终会伤害你的人能给你。
这是为什么一段关系结束,我们需要去觉察、梳理这段关系里到底发生了什么的原因,当心理咨询中,我们可以慢下来,有这样一个觉察、反思的空间,也许它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你即是自己的剧中人,又可以站在外面去看一看,你不会一次一次奋不顾身,跳下粪坑,而是可以在若即若离、若有如无之间,安然地享受这份不确定性。
同样正是因为心理咨询中有了这样一个觉察与反思的空间,来访才有机会呼吸新鲜的空气,才有了成长的缝隙。当然,并不是说,我们一直要待在这个疏离、无为的位置,在一些情况下我们也需要有一定的调谐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