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普遍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家,谈论一本关于坚持信仰的书的意义何在?
经常听身边的人谈论中国是一个普遍不信教的国家,结合实际情况来看,也确实如此。作为一个无神论者,在不了解主要内容,只凭着好莱坞名牌效应的吸引的情况下,我去看了《血战钢锯岭》这部电影。当电影院的灯光再次亮起来的那一刻,男主角德斯蒙德•道斯对信仰执着的追求深深的打动了我。适逢《血战钢锯岭》原著出版,带着电影给我震撼,我看了原著,发现原著中对“信仰”的描写更加振奋人心,虽然不信教,但我们仍然能从书中学习到很多东西。
贯串《血战钢锯岭》全书的“信仰”,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男主德斯蒙德 •道斯的个人信仰,作为虔诚的基督教徒,道斯以《圣经》十诫作为自己的准则。《圣经》十诫的第四诫认为星期六为“安息日”,人们应停止做工。于是,道斯拒绝在星期六工作和训练。第六诫不可杀人,是道斯拒绝拿枪的首要原因,也是推动全书故事发展的线索。另一方面,道斯最重要的信仰还是对国家和民族的信仰,正是有了对国家和民族的信仰,道斯在因为坚持不持枪而被军队的其他士兵谩骂、诅咒、欺凌 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要求到战场的一线,坚持愿意为国献身,承担公民的责任与义务。
看完书我有了这样一些感想:中国人也有信仰,我们不信仰宗教,但国家就是我们的信仰。不管是前一段时间因为萨德事件而爆发的全民抵制韩国的浪潮,还是近几年因为与菲律宾、日本等周边国家的领土纠纷而广泛流传的“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等热血言论,都体现着和平年代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与国家信仰。突然想起之前在微博看到的一条很有趣的评论:”中国人虽然在平时看起来是一盘散沙,但是在关乎到国家利益的情况下却总能团结到一起。”的确,不像书中的男主角那样时时宣扬自己的信仰,中国人的信仰融入到了骨髓深处。
通过这本书我感受到了美国人的信仰,也对中国人的信仰有了深刻的思考。其实中国不缺乏这类优秀的题材,但是在转化成文学作品的时候却总感觉缺少那么一点精神。比起电影,我更推荐大家看看原著,相信你也会和我一样对信仰有另一种解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