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同事也恰是我的初中同学,别看她长得黑黑瘦瘦,走起路来还一摇三晃,颇有点弱不禁风林妹妹的样子,不过人家的才气也像林黛玉,不仅语文课上的精彩,诗词歌赋在她的讲解下活灵活现;小说散文经她的点拨感情丰富;朗诵也是一把好手,更为重要的是,人家写文章也是他人不可比拟的。经常看到她在中教参微信公众号发表文章,不但有了自己的专栏,还被平台聘请为编辑。打开她的任何一篇文章,阅读完毕,在文章的下方可以醒目的看到在此平台发表的另外十多篇,真是羡煞人也。
最近几个月,这位同学似乎在中教参中潜水了,既没有看到她发的文章,也没听她说过做平台编辑的事。偶尔在校园内遇见,问及此事,她有时莞尔一笑,有时会说用“最近没有感觉,不在状态”之类的话敷衍我。由于及时同时又是同学,我也没有太过在意。
我的这名同学报名参加了市级教育专家库培育对象的评选,今天在一起整理她的评定材料时,看到她所获得一个又一个奖项,我新生羡慕,让其给我讲讲每一个证书背后的故事。讲着讲着就涉及到了写作,于是我又问及最近没有在平台发文的事。此次她没有再次敷衍,而是给出了如下回答。
一是因为老师的生活太过于平淡,缺乏波澜,再加上自己的经历比较平坦,从上学就呆在学校,工作二十余年还是呆在学校,不像有些人,走南闯北,飞这飞那,生活丰富多彩,可写的东西就多。无论是写小说还是写叙事,没有矛盾冲突、故事情节毫无波澜是写不出可读的文章的。第二点就是对自己所写的东西不太满意,自己都不满意,发出来是对读者的不尊重,会遭到大家耻笑的。
原来如此,我说本来这么能写文章的老同学怎么突然在平台销声匿迹了,原本想着是因为最近太忙顾不上写,原来不是她没写,而是她感觉写的东西质量不高,不好意思发出来而已。
学校有一个名“开卷有益”的教师读书群,这个群创建于2018年9月,刚开始建群,为了鼓励大家写作,曾经组织了数次“挑战21天”打卡活动,参与者每天将所写的文章发到群众,坚持21天者,群主会奖励一个小小的纪念品。那段时间,老师们确实积累了不少文字。虽然这些文字有些写作水平不高,但是坚持下来,还是很有收获的。那时候,我的这位同学就经常在群中发文,当然,她写的文章可谓是鹤立鸡群,一看就有名家风范。不过,不久我发现了问题,在几个写文较好的老师陆续发文后,参与写作的老师不是增多了,而是变少了,当时还异常纳闷,后来与老师们谈话才知道原委。大家看到高手的文章发到群里,都纷纷与自己所写文字进行对比,不对比不可怕,一对比简直是不堪入目,故而不敢再发文,害怕遭致别人的耻笑。到现在,群中已经没有人发文了。
后来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写文,应该对自己有多高的要求?不同的人由于学历、职业、生活状况不同,对人和事物的认识也存在差异,即使同为老师,写作水平也参差不齐。有的文笔流畅、一气呵成,颇有大家风范;有的支离破碎、不成体系;有的是只有实践,缺乏理论支撑;也有的是实践理论两层皮。
不过,话说回来,不可能每一个老师都成长为专家型老师,就像做老师的不能把第一个学生都培养成大学生一样。但是,只要为了自己认为对的那个目标不断努力,总会有柳暗花明的时候。
鲁迅先生曾说过,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想,写作也一样,本来我们都不太会写作,写的多了,也便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