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内容输出最多的一年,虽然不是全职写,但截至到今天,简书累计输出了超过24万字,其中最少有20万字是今年输出的。
写了有超过200多篇文章,每篇文章都是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的,不算多,也不算少。
在不断写的过程中,也总结了一些自己的小心得,记录在笔记上,这也是今天分享的主要内容。
分享之前,绕个弯。
很多朋友总是觉得写作输出很难,知识点很散,或者没有素材写,没有主题写等等,反正就是写不出来。
说实话,几年前,写作自己也是这个状态。好像知道不少,但就是整理不出来,太散,写出来又太乱。
其实,如果你把写作看作一门手艺活,先从心态上正视了写作这件事会比较好。
什么是手艺活?
就是需要你长期打磨和提升的技巧,这需要你大量的输入,总结,然后再通过文字把观点和思想输出。
这是一件长期的事,如果太功利,肯定是做不好的。
那么,怎样才会有更多的内容输出呢?
看书、课程、文章等等可以帮助你提炼观点和金句,积累基础概念。
一般来说,一个道理是需要放在一个场景下来说的,这样才会比较容易引起共鸣。
例如,你可以把自己的生活经历作为一个场景,然后遇到那些事,然后这些事给你什么启发,用那些观点可以概括,自己的态度和价值主张是什么等等。
这些都可以拿来说,每个人的经历和阅历都是属于他自己的财富,善于利用,就可以成为自己的人生底色。
因为这些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生的事,也是大家容易引起共鸣的点,这样写出来的文字也不会太生硬,比较真实。
在写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尽量让自己的文字更有穿透力,什么意思?
就是你的文字从启发到覆盖,尽量不要太小众,不然的话,你文字的观点和内容穿透力就不够,没办法覆盖到大部分人,最后也就是小打小闹的程度。
另外,写作的主题尽量单一明了,最好不要一篇文章说几个道理。
刚开始写的新手,这是常犯的毛病。写着写着就跑题了,越写越乱,最后草草收尾。
既然写作是门手艺活,文字就是控制注意力的工具。这需要对内容有一定的把控感,内容搭配节奏要适当,创作型的工作很讲究感觉和力道。
多说一些,一般现在学习写作的人,有很大一部分比例是想去做新媒体的。
如果要去做新媒体,那么就不能为写而写,就像电影一样,也不是为拍而拍。
写作和拍电影是一个道理,背后是对现实不合理的呈现,目的应该是去推动这些不合理的改进。
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新媒体医治的是人的内心,就像当年鲁迅弃医从文一样,治心比治病更重要。
了解到这一层,你写出来的东西才会更有灵魂。
好了,今天关于写作就聊这么多。
大家对于写作有什么看法,也可以在下面留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