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琳娜》的两位女主人公的出轨经历,会让读者不自觉的会拿来作比较。她们一样强烈的想摆脱自身的处境,与社会现实发生剧烈分冲突,并且有着相似的结局——一个服药,另一个卧轨自杀。
他们悲剧的命运,与当时对女性的压抑有着密切联系。不论是法国外省,还是俄国的圣彼得堡,都充斥着物欲和虚伪。
福楼拜通过艾玛之口道出了那个时代,社会丑恶的现实,身为女性的悲哀。
一个男人,至少是自由自在的;她可以体验各种激情,周游整个世界,冲破艰难险阻,去尝一口远在天涯海角的幸福之果。而一个女人却处处受到束缚。她既委顿又驯顺,她身不由己,体力既弱,法律上又处于从属地位。
然而,在命运相似的表象下,艾玛和安娜真的一样吗?
尽管她们不甘于困于婚姻的枷锁,都向往美好的爱情。但安娜对沃伦斯基感情专一,在面对出轨的事实,她坦诚的告诉丈夫。与情夫出双入对,毫不掩饰。为了追求爱情,牺牲了自己的名声并且与自己的儿子分离,最后私奔,更是带着对迂腐虚伪道德准则的宣战恶意味。而艾玛被誉为女版的堂吉诃德,她和唐吉坷德一样,都是受到了书籍的鼓舞,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摆脱牢笼,走向自由。
可是她所理解的“浪漫爱情”不过是小说带给她浅薄的幻想,她没有固定的爱人;要不是死后的那一沓书信,她的丈夫可能一辈子都蒙在鼓里;甚至为了满足欲望,欠下巨额外债。
她从头到尾只是一个被自己浪漫幻想麻痹了的小妇人,对真挚朴实的爱视而不见。对艾玛而言,生活总在别处,幻想出的浪漫是她逃离庸常人生的唯一出路。
艾玛的死,无疑是出于懦弱,就像结尾出现的那个“瞎子”,被命运之神肆意捉弄。而安娜的死,更带着一丝壮烈,她痛恨社会对她的不容,怀疑情人的变心,最后带着殉情与反抗的味道,卧轨而亡。
包法利夫人将“爱”作为自己的唯一的人生寄托和理想最终走向毁灭,同样还有一部小说叫《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抛开社会虚荣浮华因素,从自我出发,松子为了获取别人的喜爱而活着,他逐渐的在一次次的讨好和付出中,忘记了自我,度过了卑微并且悲惨的一生。
网友评论